第一百二十二章 东印度公司(一)(1 / 2)

自从1602年成立以来,荷兰东印度公司已经跨越超过40个年头了。在这40年中,公司从一开始仅有六艘船的微小规模,发展成了如今每年拥有二十多艘船只往返本土与巴达维亚之间的庞大生意,除此之外,如今公司在亚洲地区还有56艘大船(1641年的数字)和数量更为庞大的中国戎克船,和40年前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公司的领地在这四十年间也扩展了很多倍,从巴达维亚到班达,从锡兰到马拉巴尔海岸,从勃固到福尔摩沙(台湾),从阿巴斯港到穆哈,从图莱尔到开普敦,公司拥有遍布三大洲的数十个商站、近万名雇员(包括三千多水手)以及在各个国家或地区深厚的人脉关系。

可以说,经过这几十年的发展,荷兰东印度公司已经逐渐走上了正轨,并摆脱了成立最初二十年内一直都挥之不去的财政梦魇。在那个草创的年代,荷兰人一边做生意,一边打击葡萄牙人在远东的据点和船只,另外还要在各个香料产出岛上修建商站并安排士兵驻守。为此,每年花费的金钱是一笔天文数字,以至于最初的十年间承诺给股东们的分红一直迟迟没有兑现,即使分红很多时候也只有少量现金,其余都拿从亚洲运回来的香料抵账。

为此,各地的商人们相当不满,尤其是那些泽兰、代尔夫特、鹿特丹等商部的股东们,他们认为掌握公司实际经营权的阿姆斯特丹商部的商人们贪污挪用了本该兑现给大家的巨额利润。不过那些能量颇大的阿姆斯特丹商人们最终还是压下了这种质疑,并且还取得了荷兰政府的财政援助。然后又连续发行了多年的巨额公司债。倾尽全力地投资东印度公司在远东的战略布局。

从1623年赶跑英国东印度公司独霸大部分香料贸易后。荷兰东印度公司的美好时光终于到来了。他们的利润总额节节攀升,每年也开始慷慨地给股东们予以大量分红,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原本铺天盖地的对东印度公司的各种指责也在一夜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而巴达维亚这座荷兰人在东印度群岛的统治中心,正如东印度公司一样,拥有着一种蓬勃向上的朝气。这座始建于1619年、由印度群岛委员会总干事让.皮特埃茨.库恩从当地人手中夺取的港口在荷兰人的建设下如今愈发繁荣,常住欧洲人及其家属数量超过了五千人,如果算上欧印混血及其后裔的话恐怕得有一两万。巴达维亚还是东印度地区最大的港口。附近的昂特拉斯岛上还有亚洲最大的修船船坞,每年12月至2月间在此季节返回欧洲的船只有时多达20艘,绝对是荷兰人控制下的第一大港。

不过在这种看似一片大好的情况下也不是没有隐忧。东印度公司如今在爪哇岛上正面对着马打蓝王国的威胁;同时在新占领的马六甲城也和当地的柔佛苏丹关系开始有些不睦;甚至于在锡兰岛的亭可马里、加勒堡也必须组建一支巡洋舰队,以确保公司在这一片海域的绝对控制权;更别提一直和东印度公司处于战争状态的葡萄牙人与西班牙人了。

为了应付这些威胁,东印度公司势必要增加在亚洲的雇员——尤其是水手和军人雇员的数量,而这些,可都是要花钱的啊!

安东尼.范.迪门有些忧心地坐在自己的办公桌前,公司的财务状况刚刚转好没几年,之前那些闹腾不休的泽兰、代尔夫特、鹿特丹等商部的股东们刚刚因为收到大量分红而消停没多久,此时如果再度因为安全形势恶化的原因而截留本应拿出来分红的商业利润。那么可想而知这些人又会再度在阿姆斯特丹的东印度馆内质疑他这个总督的行为了。

他们完全不明白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些土著势力的好处,他们也根本不关心控制马六甲海峡和锡兰岛的重要性。他们只关心自己的利益。想到这里,范.迪门自嘲地笑了笑,他们又不是政客,他们是商人,彻头彻尾的唯利是图的商人!商人只关心商业利益,这又有什么错?国家利益、战略布局什么的他们才不关心呢,他们只关心什么时候给他们分红!

范.迪门手抚额头,将手中的一份报告翻来覆去地仔细看了看。这是他的手下马丁.盖利茨松.弗里斯船长刚刚写给他的报告,弗里斯船长是由他派出去寻找日本沿海传说中的金银岛的,他已经于前些日子从日本返回了巴达维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