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国为什么要对汉国悖盟啊?其实道理非常简单,范鞅是王位继承人没有错误,错的就在没有正式成为范国臣民的王,有彘裘回国搅局,再有荀国和韩国的意志相逼,汉国和楚国的威胁也摆在那里,一时间让包括范鞅在内的所有人都有点进退失据了。
在一切都显得不利的条件下,范鞅无法拿全部的主意,范氏公族进行了意见上的整合,得出一个让汉国跟楚国先死拼一阵,造成多方实力受损的局面,范国再用邦交的办法求存。
中行吴能够控制住彘裘吗?其实当彘裘真的回国,中行吴能不能将彘裘控制住已经显得不是那么重要。理由是范国剩下的选择不多,靠拢向荀国会是对范国最有利的一个选项。
站在范国的立场,他们深深知道汉国并没有表现出来的那么可靠,楚国同样不是一个能够信任的国家,保持跟荀国、韩国的步调一致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范国已经对汉国进行了悖盟,有了荀国和韩国的支持,极大的可能性能逼得楚国不敢灭掉范国。
道理还是不复杂,楚国总要顾着点荀国和韩国的意见,只要楚国想要将荀国和韩国拉到对抗汉国的阵营,范国哪怕境遇会很糟糕,灭亡则是不可能在短期内灭亡的。
而到时候范国就有自己的作用了,比如玩左右逢源那一套,极力创造机会和找机会再让范国重新变得伟大?
很难,非常难,范鞅现在也只能不断催眠自己,范国在某一天还是会在自己的统治下恢复实力,乃至于变得更强。
此时此刻,范鞅站在“新郑”的城墙之上,眺望南边各处的点点火光。
那些点点火光代表着血腥,有传过来的厮杀声音为证。
“非我愿为,实不可不为!”范鞅觉得自己真是有够不幸的。
刘明说道:“待天明,臣便往汉王处。”
去干什么?去哭啊。
范鞅说道:“必使汉王得知,非我悖盟,乃是柯裘夺权。”
刘明重重点头。
那么,彘裘夺权了吗?
士匄才死多久,前一次还是范氏一致驱逐了彘裘,怎么可能彘裘重新现身就能成功夺权。
“此番弄险,恐难欺骗汉王?”范鞅看上去很担忧。
刘明说道:“我并未灭亡,仅是时局所迫。若有喘息之机,我自有用处。”
着实没有其余办法的范鞅只能接受这个说法了。
进入到不讲信义的时代,大争之下的局势,看待一切事务会变得更加真实。
只要范国还有利用价值,怎么都还能依靠各国的各种盘根错节再挣扎一下的。
范鞅想到了什么,脸上有了一丝丝勉强的笑容,说道:“相较而言,韩国不胜则亡。”
刘明勉强地笑了笑,一时间不知道该说点什么。
有了更惨的,他们多少能有一丝丝的心里安慰?
韩国跟汉国有着很长的疆域边界线,绝大部分的山川地利也被汉国所掌握,韩国最为惧怕汉国也就成了一种理所当然。
如果汉国只是有称霸的想法,没有“四晋归一”乃至于进行“大一统”的决心,韩国当然愿意跟汉国一起快乐玩耍。而汉国要不要“大一统”暂时无法断定,想要“四晋归一”则是明摆着的事情。
这样一来,韩国选择跟荀国、范国抱团取暖,或是选择靠拢向楚国,一切也就不显得那么令人意外了。
范鞅在了解局势之后,很理解韩起的选择,想道:“汉国强横,筑关于韩边境,夺韩山川地利,灭韩之心已显。”
刘明应该也是想到了韩国,一些话不得不说,也就低沉声说道:“如韩可御于汉,我或有生机。若韩亡早,我归于汉亦为出路。”
范鞅的脸色尽管难看,还是点头表示认可。
范国真的会失去国祚的话,落到楚国手里绝对没有好下场。
范氏跟汉氏同出于晋国,但凡汉氏想要干点面子工程,归了汉国的范氏可能短时间内无法再掌权,生命安全总归还是会有保障的。
刘明说道:“如今且看荀王罢。”
范鞅的眼神开始有些迷离了,心想:“什么时候变成心里肮脏的人才能过得更滋润呢?世道真的是不公平啊!”
不怪范鞅有这样的想法。
上一辈的人,士匄表现得最莽,看着也就显得有些智慧不足,致使“三家分晋”之后的范氏大有成为第一个倒下的家族;中行吴很早就成为吕武的跟班,一直以来也口口声声说是汉国的小弟,一有机会却是没有丝毫犹豫给了汉国这么一下。
老实说,范鞅多少是有点埋怨自己那死去的父亲,玩什么正大光明,还选了楚国这么个老牌霸主,玩到范国现在这般的半死不活。
“如果父王能够像荀王那样阴险多好?”范鞅看着汉军已经攻进楚军营寨,宋军所在的区域也开始对周边楚军以及其盟友展开攻击,心态显得老复杂了。
现在的天下人怎么看待荀国?
只要汉国、荀国、韩国和范国关系破裂的消息传开,肯定会有聪明人能够从一些线索来揭开四个国家的老底,再得出中行吴是个能伸能屈的人的结论。
以后不知道会有多少人认识到“能伸能屈”的重要性,成为中行吴第二、第三、第四……乃至于无穷。
荀国想要的更简单,他们不像韩国那么弱小,也没有像范国在一连串的战争中出现过度消耗,肯定觉得自己哪怕没有资格玩“四晋归一”,当韩国和范国的老大总是够资格的。
一旦荀国能够成为韩国和范国的带头大哥,等于有了跟汉国和楚国抗衡的资本,进而对齐国、鲁国、曹国……等等诸侯的战争可以取得更多的优势。
要是荀国能够继续扩张,比如将鲁国和曹国等诸侯进行吞并,荀国何尝不能一跃成为楚国和汉国那样的霸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