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0章:楚国这是不行了呀!(2 / 2)

跟另一个霸主正面血拼?他们稍微想想就心里犯虚。

羊舌肸充分感觉到了吕武态度上的强硬,咽下之前想说的话,开口保证会约束公族的封主,有点灰溜溜地离开了。

“公族早已不复当年。”士匄是感概,还是幸灾乐祸?

晋国算是成也晋文公,衰败也是晋文公造成。

他依靠“五贤士”开创了属于晋国的霸业,任命赵衰为“正卿”并且“将”新军也打开了异姓在晋国掌权的大门。

看看其余的诸侯国,有哪个国家让异姓那么得权的吗?并没有。

大多数国家的非公族,他们想获得一块封地都是千难万难,别说是担任“卿”或是执政了。

吕武看了一眼士匄,心里想道:“士鞅今年几岁了来着?”

为什么会想到这个?还不是近些年晋国的权力更替有点频繁,好些个青年才俊都落得一个英年早逝的结局。

他们早就已经进入蔡国的势力范围,摧枯拉朽地攻占了一些“城”和“邑”,拿下的“邦”数量就更多了。

吕武亲率的这一路军,除了莒国像点样子之外,莱国、鄅国、邾国、薛国这些军队加起来估计还没有一个晋国稍微强点的中等贵族强力。

这些个小国,多的带来两千多士兵,少的也就三五百士兵,对于他们来说能出动这些数量的士兵搞远征已经很不容易了。

现实摆在那里,不是每一诸侯国都有像晋国那么多的贵族,也不是每一名贵族都像晋国贵族保持武备以及粮秣储存量,兵源素质方面就更不用比了。

对他们这些小国来说,出门的距离越是遥远,后勤方面的负担就会越大。

历史上有过不少一点都不好笑的笑话,比如某个小型诸侯国得到晋国的召唤前往参加会盟,艰难地跋山涉水抵达会盟地点,吃糠咽菜挺到会盟结束,结果没有余粮来支撑回去路上的消耗,出门三五百人,回去的路上给饿死了一半人。

什么?晋国为什么不提供粮秣给那个小姓诸侯国?也要那个小姓诸侯国开口,他们不说其他人怎么知道,知道了没有得到求助,主动赠予物资会被当成是在侮辱的!

这是个面子比命重要的年代!尤其是对一些小姓诸侯国来说,他们除了尊严之外,真的已经没什么能够坚持的了。

吕武在进军蔡国的路上又增加了两个盟友,他们是发现晋军南下被吓得尿了的顿国和沈国。

事实上,顿国和沈国已经被楚国搞成了傀儡国,控制两个国家的楚国人一看晋军的规模,得出无法力抗的结论,选择了委曲求全。

这种事情在以前那是不可能发生的!谁让楚国先输了“沫之战”,又在“芜湖”那边吃了打败仗,不但列国觉得楚国要衰败了,连带一些楚国人也没有了以前的骄傲。

一个霸主国的衰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其实就是大家都觉得这个霸主国不行了,内部也出现了自我怀疑,外部造成某种程度上“墙倒众人推”的局面,再上演内部形成“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的环境,想不衰败都不行啊!

为什么赵武不在军队?他带着自己的一帮家臣以及赵氏的一个“师”留在顿国地界,帮着顿君姬霸清洗朝堂,再近一步肃清在顿国的楚人,要还顿国一个朗朗乾坤来着。

真的就叫姬霸,没恶搞。顿国爵低疆狭,民寡势弱,上一代顿君还是有些雄心壮志,敢给自己的继承人取了个“霸”的名。

必须知道一点的是,目前除了周天子之外,其余列国之君不能“呼”姓。

所以,始皇帝功盖三皇五帝之前,列国称呼和记载的是“赵政”这个称呼,史书上之所以称呼“嬴政”则是因为他成功登顶了。

另外,现在是公元前560年,又不是2021年,姬和霸连起来这种称呼,没人会想歪的。

吕武这一路大军一再表演什么叫摧枯拉朽,搞得一帮公族觉得自己又行了,打起顺风仗一再演示什么叫凶残。

他们逼近蔡国都城“新蔡”之际,也就是距离“新蔡”约三十里,蔡国那边来人了。

“伯国,蔡无罪也!”这人太委屈了。

吕武和士匄对视了一眼,他们事先已经派出使者前往宣战,理由是蔡国侵占了晋国新收小弟郑国的田。

现在,蔡国来人来喊冤枉?这是不给霸主面子啊!

霸主想揍,弱国忍一忍就是了,喊冤枉不但没半点毛线用,还要挨更毒的打。

所以,蔡国这是何必呢。

………………

不计费的题外话:

看历史正剧就叫赵政,一些带着戏(乱)说(编)的剧无一例外在始皇帝还是小孩子没回国就直接称呼嬴政。

还有一些明明是汉、隋、唐的皇帝,尼玛给称呼皇上,编剧不知道应该称呼陛下,剧组那么多人没一个上网查证的吗?

不过,想到明星存款有一百万叫穷鬼;娱乐圈普遍学历低,好像又能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