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三章 出大事了 (二合一章,更新完毕)(2 / 2)

重却是没有动,坐在黑乎乎的屋子里,一言不发。

这一趟出来,也不知道是好还是坏,前途未卜啊!

第二天开始,那老吏又出现了,开始安排工作,一部分泥瓦匠,开始沿着附近低矮的山坳,开始建造窑口。

而重这些陶匠,则被派出去寻找适合烧造陶器的陶土。

并不是所有的泥土,都能够用来烧制陶瓷器物的,而是必须使用陶土。

陶土的矿物成分复杂,主要由高岭石、水白云母、蒙脱石、石英和长石组成,而且颗粒大小不一致,常含砂粒、粉砂和粘土等。

陶土的颜色不纯,往往带有黄、灰等色,因而仅用于陶器制造。

而重判断陶土的好坏,却不需要知道那么多,更何况,秦朝时也没人知道陶土的成分。

重只需要伸手抓一把泥土,用粗壮的手指捻上一捻,再放在鼻子底下闻一闻,便能知道这土能不能用来烧制陶器,烧制出来的陶器究竟是上品,还是下品。

这种本事,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就出来的,而是他数十年如一日地跟陶土打交道,才能够快速辨别出来。

秦始皇二十六年八月,泥瓦匠们日以继夜地忙碌,终于在小半年时间后,造出了一部分陶器官窑。

而这时候,屯长重等一干陶匠,也分别在咸阳附近找寻到了一些适合烧造大型器物的陶土。

随着一车车的陶土,从远处运来,向南也开始振奋起来,兵马俑的烧制,终于可以开始了。

重和幺儿粟等里中人为一屯,自然是独占一个窑口。

这样一来,从制模、洗泥,到拉胚、成型,一直到最后的烧制、上色,全都是一个屯里的人在操作。

倘若其中有人出了错,犯了事,那自然就是一屯之人都要受过。

此时,少府老吏又出现了,他开始安排“工作”:

“从即日起,开始制作陶俑。所有陶俑,均按照真人、真马、真车大小烧制。”

“一号到五号窑口,烧制武士俑;六号到十号窑口,烧制立射俑和跪射俑;十一号到十五号烧制军吏俑……二十六号到三十号窑口烧制战车,其余窑口,均烧制战马俑。”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又道,“所有兵俑和马俑,样貌、神态不得雷同,否则按废品处理,屯长受十笞!”

此话一出,众工匠们全都噤声不言。

在这缺医少药的年代,要是被这十鞭打下来,不死也得残!

老吏安排完之后,各屯便开始迅速动了起来。

重这一屯人所在的窑口,正是十二号,需要烧制军吏俑,而军吏也分高级军吏、中级军吏和低级军吏三类,他们的穿戴更是分了好几种,有披挂战甲的,也有头带长冠,身着长袍的。

这些东西,都要分清楚来。

趁着这当口,重便找来十一号、十五号等其他几个负责烧制军吏俑的窑口屯长,商量了一番。

其他几个屯长都认识重,这不单是因为重的制陶技术远近闻名,更是因为他们几人年岁相仿,当初服兵役时,也曾在一处打过仗。

此刻知道重的来意后,便纷纷说道:

“这甲衣制作繁杂无比,我等怕是应付不来。重,你技艺精湛,便能者多劳罢!”

“是啊,重,这一次全要靠你了!”

“……”

这事关系到身家性命,大家也都没什么可客套的,重略微一思考,便应了下来,他这一窑口,负责烧制所有身穿甲衣的军吏。

商议完毕之后,重便回到住处,将屯中之人全都集中在了一起,一脸严肃地说道:

“从明日开始,便正式烧制陶俑了,我们等负责甲衣军吏俑的烧造,望大家打起精神来,早日完工,早日回家!”

“诺!”

众人纷纷应声,也是神情严肃。

第二天开始,整个窑厂便开始热闹了起来。

虽然还没有开始烧窑,但各个工地上已经是忙成了一片。

陶器烧造工艺,在秦朝时已经十分成熟了,尤其是模具翻印,彩绘刻画,更是精美无比。

要烧制陶器,就得先制作陶胚。

这一点,粟等里人已经是轻车熟路了,他们在很早之前就开始跟着重烧制陶器,对于这些事,根本用不着重来吩咐和督促。

而重也没有闲着,他向老吏提出了一个请求。

既然要制作军吏俑,那么,他就需要一个样板,仔细去观察这军吏身上的甲衣具体是什么模样的,穿戴上之后又是什么样的。

不是说重没有见过甲衣军吏,而是之前他根本就没想到过要等比例烧造这样的陶人,自然就不会观察得那么仔细。

老吏果然如他所言,并没有为难重,派了军中一个身穿甲衣的小吏,就让他跟着重,可以让重随时随地观察。

重苦笑一声,本想观察得仔细一些,不成想,倒是给自己招来了一个监督者。

不过此刻,他已经没有心思去考虑这些问题了,还是得赶紧烧造一批军吏俑出来,否则的话,哪天那个少府老吏不开心了,设一个时间限制,那大家都得完蛋。

匆匆忙忙的一个月过去了。

粟等一干人先是用陶模作出了初胎,然后重就在初胎之上,雕刻甲衣的形状,再按照军中军吏的模样,雕刻面部表情。

到如今,他们这一屯之人,差不多已经制作出了三十个陶俑初胚。

然而,这三十个陶俑初胚远远达不到开窑的要求,因为一个窑口最少也需要350-400个陶俑,才能够将陶窑装满。

如果还按照之前一屯一窑的办法来制作的话,一年也难开一次窑。

这要是都烧制成功了还好,如果失败了,岂不是一年都白忙活了?

那大家得做到什么时候才算结束?

这一次,老吏也发现之前出了差错,他也不是纠结之人,当机立断地更改了方案:

十屯一个窑口,其中一屯专门负责烧造!

如此一来,速度就快了不少,一个月就能烧一次窑。

然而,速度快是快了,可刚刚第一次烧窑,就出了大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