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来的计划中,并没有如此规模的大战。在大决战未准备好之前,郭大靖只想把进攻辽东的建虏拖疲拖垮,铩羽而归。
但建虏显然并不想要一场表面上的胜利,他们想要迫使朝鲜改变态度,想从朝鲜掳掠人口和物资,这就是郭大靖所不能容忍的了。
既然你敢出来,那就别回去了。至少,身而退是绝对不可能的。
“建虏恐怕会在凤城驻守重兵,保证其退路的安。”何可纲有所担心地说道:“攻城作战通常会伤亡不小,可要做好万准备。”
何可纲作为辽镇将领,在宁远和宁锦之战中自然清楚攻坚的难度。建虏虽然没有红夷大炮,可东江军的攻坚能力,他却不是很了解。
郭大靖呵呵一笑,说道:“攻坚最重火炮,我军最是不缺。建虏若在凤城留有重兵,正好一举歼灭。”
留兵守城的多是蒙古兵或汉兵,预计在四五千左右,顶多有千八百的建虏督阵。一旦城被攻破,战斗力和抵抗意志,不会太强。
而对于攻城作战,东江军凭借武器装备的犀利,战力并不下于倚坚防御。当然,就目前而言,实际上的成功战例不多,战绩也不显着。
一到两万的人马进攻凤城,一万在凤城北面的斜烈站阻断连山关的增援之敌,特战营在南面截击深入辽东的建虏。
郭大靖已经有了兵力的大致布署,当然,这还要看具体的情况。只不过,相对充足的兵力优势,得以发挥的话,胜算很大。
何可纲还是有所顾虑,指了指辽阳,说道:“若建虏从辽阳调兵东援,辽南的部队要过海州,攻打鞍山驿,才能起到牵制作用,恐鞭长莫及。”
那可能就是一场大决战的提前展开,建虏不可能看着最后的机动兵力在辽东覆灭,倾力支援是完可以预见的。
郭大靖微微颌首,说道:“何将军所言极是,从小战到大战,规模逐渐扩大,是完可能的。这恐怕是双方都不愿意,却又难以避免的事情。”
停顿了一下,他缓缓说道:“建虏有两种选择,一是直接向东支援,一是进攻辽南,牵制我军。还是第一种最为可行,也必须有应对性的布署。”
何可纲点头,说道:“末将也以为建虏会留少量人马在鞍山驿和辽阳坚守,其余兵力增援辽东。”
郭大靖微抿起嘴角,缓缓说道:“我军若以两万人马坚守阻击,应该足以抵挡住建虏的援军,给深入辽东的建虏以歼灭性的打击。”
说到底,郭大靖的自信还是在于东江军防守的战力。不能阻辽阳的建虏出动增援,但却能使其难以逾越凤城。
何可纲张了张嘴,终是没有再说话,只是在心里重重地叹了口气。
如果不是祖大寿的自私和固执,东江军现在至少还会多出一万人马,作战的布置便会轻松许多。
现在,兵力勉强够用,胜算自然也下降了不少。
郭大靖注视着沙盘,目光久久没有移动。
是否能够变成一场提前到来的大决战,他心里已经有了定论。
战略主动权在东江军这边,倚坚防守更是擅长。只要坚持到辽东建虏被重创,或是被消灭。东江军就完可以撤退,建虏想必也没有继续付出伤亡的动力。
决战的时机还没到,但建虏再遭重创后,就只能坐以待毙,等待东江军兵强马壮后,给予他们最后的致命一击了。
………………
离过年是越来越近了,但节日的气氛,被紧锣密鼓的调动和动员所取代。
只不过,东江军的行动并不为建虏所探悉,这得益于百姓在安置中就已经采取的措施。
前线是驻守的军队,即便是民兵的运输,也在距离前线很远的仓库停下来,不得再向前靠近。
百姓们的居住地,更是离前线很远。尽管逃出来的辽人中,不排除有建虏所派的谍子。可进入辽南根据地后才发现,他们想向外通风报信儿基本是不可能的。
陆地上的封锁和隔离是严密的,唯一的办法是坐船。但是,建虏已经退至内陆,乘船出海再靠岸潜回,绝对是难以完成的任务。
而在谍报刺探上的缺陷,已经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建虏屡次遭到挫败,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郭大靖迅速地调兵遣将,并向毛文龙作了汇报。
毛文龙接到书信,很快就赶到了盖州,接替郭大靖指挥辽南部队,也进一步地了解此番作战的详情。
“本来想让大帅过个好年,可建虏不消停,又要劳动大帅。”郭大靖把毛文龙迎进指挥部,带着歉意地说道。
毛文龙不以为意地摆了摆手,脱下毛皮大氅,说道:“本帅也料到建虏不会坐以待毙,就等着咱们万事俱备。”
郭大靖接过大氅挂好,说道:“末将在书信中说得还比较清楚,建虏应该是要重演丁卯攻朝,掳掠人口、劫夺钱财物资。如果粉碎其企图,并消灭其有生力量,平辽大业又能提前。”
毛文龙坐了下来,接过侍从端来的热茶,啜吸了两口,才开口说道:“既然是阿敏、杜度、济尔哈朗率领,多半是要进攻朝鲜。但凭建虏现在的实力,也不会过于深入,只是对朝鲜进行恐吓威胁。”
停顿了一下,他又补充道:“能抽出三万人马,这已经是建虏的极限。此战若能获胜,建虏也只能是坐以待毙,再难有主动进攻了。”
也正是有这样的考虑,郭大靖才决定将此战的规模扩大。而凭东江军的实力,取胜的把握也是相当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