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一章 无题(1 / 2)

逆天换明 样样稀松 2041 字 2023-03-30

调觉华水师至三岔河口,归并东江水师的兵部行文,和朝廷发到东江镇的圣旨,几乎是同时到达,两方的反应自是大不相同。

毛文龙和郭大靖是早有预料,正在紧锣密鼓地布置,调集水师准备先礼后兵,耀武觉华。

觉远的祖大寿等人却是大惊失色,没想到朝廷的釜底抽薪来得这么快,这么急。

而且,这不是结束,而是针对辽镇的开始。

遵化大捷是一个转折点,杀透建州、火烧赫图阿拉,又是一个朝廷态度明显变化的节点。

宁远衙门内,辽西将领齐聚,个个面色沉重,气氛压抑。

“前往登来的海路已经打通,如今却是前功尽弃啦!”祖大寿阴沉着脸,缓缓说道“水师被调走,自谋粮饷便不可能。朝廷就能在粮饷上施加压力,逼辽镇就范。”

何可纲沉吟着说道“这是朝廷的报复,还是东江镇的意思?要搞清楚,才好应对。”

苦笑了一声,何可纲解释道“如果是朝廷的意思,我们可以敷衍、拖延,毕竟也没有强力压制的手段。可要是东江镇……”

东江镇风头正劲,实力强横,水师在黄渤海是最强大,小小的觉华水师根本无法抗衡。

如果东江镇很坚决地要吞并觉华水师,辽镇无法阻止。可要是东江镇并不稀罕,辽镇岂不是多了一条生路?

宁远已经成了辽镇最后的根据,但辽镇没那个实力把这里变成自给自足的基地。朝廷若切断粮饷,就只能先靠觉华水师从外购买。

这与袁崇焕当时打压封锁东江镇的情况比较类似,只要登来不禁,总还有一线生机。

何况,辽镇还有打算靠走私,来维持这三万多人马的心思。至于向谁走私,除了建虏,还能有谁。

他们想得倒是挺好,建虏不是缺物资吗,想要什么就卖什么。粮食,可以;绸缎,可以;硝磺,可以;精铁……

在辽镇几大军头的心里,只要能有钱粮来支撑手下这几万人马,就保住了最后的资本,能够继续耗下去,静待形势的变化。

说到底,辽镇军头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可得到利益的根本,就是手里的军队。没有军队,啥也不是,朝廷想怎么处置怎么处置。

这个时候,他们才知道害怕。不是建虏入寇京畿时,自恃只有他们能够勉强抵挡,擅自窜逃,朝廷也无可奈何。

错估形势的不仅是辽镇将领,最主要的还是袁崇焕。

在他任职期间,对东江镇的百般压制封锁,其实并没对东江镇构成实质性的影响。但他和辽镇将领,却认为东江镇已经实力大损。

如果辽镇将领知道东江镇的实力已经远远超过他们,甚至是能够跨海勤王,他们岂会嚣张,哪会不担心被视为叛军?

等到辽镇将领发现他们已经不是不可替代,东江镇一战而成为左右辽东局势的决定力量,他们后悔也来不及了。

当朝廷需要他们作为关门的缓冲,抵挡建虏,甚至期望辽镇能够平定辽东时,海量的资源得以供应。

可当朝廷看清辽镇的真面目,意识到别说平辽灭虏,就是保卫京师都指望不上他们时,他们就是浪费钱粮的垃圾。

“派人拜见毛文龙,以重金贿赂,能让他抗拒朝廷旨意?”祖大乐犹豫着,看着在座诸将的脸色,不太确定的提出疑问。

祖大寿轻抚着额着,好半晌才无奈地说道“可以试一试。但某觉得,现在的东江镇未必是毛文龙在管事儿。”

“大人说的是郭大靖?”何可纲开口说道“他是很能打,也很年轻,但毛文龙未必会完全放权吧?”

祖大寿摇头道“毛文龙已晋侯爵,升无可升,把郭大靖扶持起来,亦是在为将来作打算。不管朝廷是否会解除他的兵权,有东江镇在,有郭大靖任帅,他便能安然养老。”

“郭大靖晋升总兵,年纪又轻,行事会更加狠决。”祖大乐叹了口气,说道“朝廷又有旨意,他应该是执行最积极的吧?”

何可纲想了一会儿,说道“觉华水师未必会对东江镇有很大的助力,兴许他们也不看在眼里。重金说服,或可一试。”

这话说得有道理,辽镇只能靠觉华水师走海路沟通外界,东江镇的水师强大,却未必需要觉华水师。

看在重金的份上,用敷衍的态度执行圣旨,给辽镇留一线生机,也未必不是毛文龙和郭大靖的选择。

只不过,辽镇将领还不清楚朝廷最后的底线,不知道东江镇的胃口有多大。觉华水师确实没被郭大靖看在眼中,他要的是整个辽镇。

而对于辽镇来说,朝廷切断粮饷,是最为致命的。军心大乱是肯定的,他们也没有把握能够稳定军队。

要知道,这三万多人马,最为中坚的便是各将领的私兵,也就是家丁。据说,祖大寿就是靠着三千家丁,才能稳坐辽西军头的第一位。

哪怕是肯为将领拼命的家丁,没有钱粮,也会离心离德。

甚至于,家丁所需的钱粮要超过普通士兵数倍,没有优厚待遇,忠诚度还能有多少,值得怀疑。

祖大寿的手指叩击着桌桉,沉声道“郭大靖是个勐将,先有遵化大捷,后有纵横建州。如此看来,建奴那边怕是也撑不了几年了。”

不用说得太过明白,众将也明白祖大寿的意有所指。正因为建奴已经被东江镇压制,朝廷才会改弦更张,把资源倾向东江镇。

同样的道理,建奴的灭亡之势已经显露,辽镇也就失去了投降建奴的选择,朝廷也不怕逼反辽镇。

明明是个火坑,谁傻呀,非往里跳?

其实,摆在辽镇面前的还有一条路,结局可能是最好的。但不到最后,谁也不愿意提起。

既然朝廷必要除之而后快,既然东江镇已经成了平辽的唯一指望,辽镇投靠东江镇,难道不是顺理成章的保全之道?

但东江镇会如何安置辽镇,是原封不动地保留建制,还是吞并后打散重编?对于军官呢,是弃而不用,还是原职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