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回 万岁爷初尝神仙宴 小太监荐赏春宫图(1 / 2)

张居正 熊召政 3249 字 2022-09-27

客用说得很诱人,李太后便临时改变了主意,跟着朱翊钧,走了十几丈远,进了老神仙酒楼。

比起别的店肆,这老神仙酒楼的门脸儿要阔气得多,烫金的沉香木招牌,花格窗上悬着的遮挡阳光的湘帘,瞧哪儿都吐着富贵气象。及至进得门来,但见八仙桌儿官帽椅儿,甚至屋角安放盆花的弧腿架子,都是一色的黄梨木制作。东墙下立着敞门的四角镶铜的大酒柜,下两层放着两只可盛六斤酒的金镶沉香桶,盛四斤酒的雕花大面爵,上层摆了些玳瑁、犀角、象牙、螺钿、缅玉等质地的酒杯。南墙上,挂了一个装裱得极为考究的行书立轴,笔意有点像赵孟頫的,圆润中透着飘逸。李太后母子和冯保,都是喜欢书法的,一时都凑趣儿走近前来观赏,立轴上写的是:

老神仙醉乡十宜

醉花宜画、醉雪宜夜、醉月宜楼、醉山宜幽、醉水宜秋;醉佳人宜微酡、醉文士宜按琴赓古韵、醉侠士宜舞剑发浩歌、醉将军宜策马鸣鼍,醉皇帝谁奈我何!

仔细斟酌这《醉乡十宜》,倒也不是什么谨严的警句,反而觉得随意性很大。

“这是哪个醉汉诌出的文词儿?”李太后问。

“若说这位醉汉,可也是天上的龙种。”店里的“掌柜”回答。这是个四十岁左右的黄脸汉,单看光溜溜的下巴,就知道是个“水货”。

“龙种!”一听这两个字,朱翊钧警觉起来,问道,“那是谁呀?”

“武宗皇帝爷,论辈分,该是您这位万岁爷的曾祖父呢。”

“啊,是他?”朱翊钧笑道,“先朝的皇帝爷,就他敢变着法儿找乐子,这《醉乡十宜》出自他的口,也就不奇怪了。‘醉皇帝谁奈我何’,你们听听,就是醉了,也是君临天下的气势。”

李太后对武宗皇帝沉溺豹房寻欢作乐的荒唐事早有耳闻,她生性不喜欢这种胡闹的人,便问道:“这些酒具,想必是武宗皇帝爷的旧物?”

“是的,”掌柜的恭敬回答,“紫禁城里开集市,这也是开天辟地头一遭儿。昨日冯老公公指示,索性造一家酒肆,让万岁爷和两位太后娘娘见个新鲜。”

李太后朝冯保一笑:“原来是你的主意,为何将这酒家取个老神仙的名儿。”

“这名儿也是武宗皇帝爷取的,”冯保解释说,“有一年,武宗皇帝爷领兵到了大同,进了一家酒店,花两千两银子吃了三菜一汤,他说那是他平生吃得最好的一顿饭。能吃这种饭,也算是老神仙了。从此,那家酒店便改了名儿,叫老神仙酒家了。”

“原来这里头还有典故,”朱翊钧一脸疑惑,追问道,“武宗皇帝爷吃的那三菜一汤,都是些什么肴食儿,能值两千两银子,该不是让人坑了吧。”

“哪里有人敢坑皇帝爷?”冯保故弄玄虚地回答,“三菜一汤,实打实要两千两银子。”

朱翊钧闹不清楚两千两银子的实际价值,鼓着腮帮子想了想,又问:

“一两银子能不能买一只鸡?”

“哪有这么贵的鸡,”李太后笑道,“早年的价码儿咱知道,一两银子能买八只鸡左右。现在能买多少,咱也不太清楚了,掌柜的,你说能买多少?”

“大概十只鸡吧。”

“唉呀呀,这我就明白了,”朱翊钧两手一拍,大着嗓子嚷起来,“一两银子十只鸡,两千两银子就是两万只鸡,武宗皇帝爷是个什么肚皮儿,一顿能吃那么多?”

屋子里爆发出一阵笑声,一帮贴身内侍唧唧喳喳夸赞万岁爷精明。冯保觉得受到了奚落,但他不气不恼,仍笑模笑样地解释:

“如果是吃鸡,当然用不了两千两银子,但人家武宗皇帝爷吃的不是鸡呀。”

“那吃的是什么?”

“一盘豆腐,一盘瓜子仁,一盘青菜,一碗汤,就这清清爽爽的几样。”

“再清爽,也不值两千两银子呀?”朱翊钧仍不服气。

冯保笑道:“万岁爷,您别和老奴抬杠,您若不信,现就在这老神仙楼里烹出一顿,您吃着试试,如何?”

“这临时搭盖的酒家,能做这样精致的菜肴吗?”这次问话的是陈太后。

冯保答:“酒家虽是临时搭盖的,但真正执事的还是御膳房的大厨。”

“母后,咱们就在这儿见识见识吧?”

“也好,”李太后点了点下巴颏儿,笑道,“两千两银子一顿饭,不要说吃,咱听都没有听说过。”

李太后一发话,陈太后便无异议,两人走到八仙桌边对面而坐,朱翊钧不敢僭越坐上主位,而是在下首叨陪末席。一时间,除了冯保留下侍候,余下的内侍都躬身退了出去。

大约一盅茶工夫,掌柜的从里屋掇出第一道菜来。一盘熘得红红的圆形薄肉片儿,上面撒了些翡翠葱花,样子很是好看,朱翊钧问道:

“这是什么呀?”

“瓜子仁呀。”站在李太后身后的冯保,笑着答道。

“这肉片儿小小巧巧的,倒像是瓜子仁。”李太后说着,便邀陈太后举筷,她挑着吃了一口,不免惊呼道,“这是什么肉呀,这么滑爽。”

朱翊钧大嚼了一口,也称赞道:“味道真是不差。大伴,这是什么肉呀。”

“八哥的舌头。”冯保答。

“八哥的舌头?”朱翊钧小心翼翼挑了一片“瓜子仁”放到眼前细看,诧道,“八哥的叫声最好听,这一盘小舌头,全是八哥的?”

“全是。”

“那得要多少只八哥呀?”

“一千多只。”

“这么多,上哪儿找去?”

“到树林子去逮呀,”冯保耐心解释,“这一盘舌头,大概要几十号人忙乎半个月呢。一只八哥最精华的部分就是舌头了,取了舌头,八哥肉就没啥吃头。”

“啊,难怪价码儿高。”朱翊钧感叹。

第一盘菜上来就让太后与皇上胃口大开,掌柜的趁机问道:“太后娘娘,你们还喝点什么?”

“你是说喝酒?”李太后问。

“是呀。”

李太后对朱翊钧管教极严,十六岁之前连酒杯都不让他碰,满了十六岁后,允许他一年三节喝一点御酒房自酿的补酒,但也仅是一小杯而已。今日“逛集市”找乐子,她决定破一回例,便拿眼扫了一下酒柜,问道:

“都有些什么酒?”

“六月伏天,喝不得烧酒,奴才这里准备了几种甜酒,不伤脾胃的。”

“最好的是哪一种?”

“芙蓉液。”掌柜的说着从酒柜里抱起那只雕花大面爵,“这是御酒房刚从民间觅得的秘方酿成的,主要的原料是莲花,既清香,酒味儿还挺浓的。”

“好,你且给咱们一人斟一小杯来。”

隆庆皇帝生前喝酒是海量,他的儿子朱翊钧得其遗传,一闻酒味儿就心荡神驰。今天他很想痛饮,但在两位母后面前不敢造次,他端起面前刚刚放好的象牙杯,品了一口芙蓉液,说道:

“酒味儿太薄。”

李太后睨了他一眼,哂道:“尝尝是个意思,你还真的想学武宗皇帝爷,弄到‘醉皇帝谁奈我何’的地步?”

“儿不敢。”朱翊钧脸一红,赶紧收敛了。

这时,掌柜的掇出第二道菜来,一盘雪白雪白的豆腐,配了几片切得极薄的玉兰片。

“这一看就是豆腐,里头未必也有机关?”李太后笑吟吟地问。

“太后娘娘尝尝便知。”

“姐姐,你先尝。”李太后恭请陈太后。

陈太后道:“不必客气,一起尝吧。”

盘中的豆腐看上去都成块儿,但因为太嫩,筷子一挑就烂,三人只得用羹匙舀来吃。陈太后吃饭素来精细,她舀了一小块豆腐放在嘴中,感觉鲜腻到极致,用不着咀嚼,只舌头轻轻一抿,这豆腐就滑下了肚。食管里留下一种清凉的感觉,她好生诧异,便问:

“冯公公,这是什么豆腐呀?”

“画眉的脑髓。”冯保答道,“一只画眉的脑髓大概比一滴露珠还少。”

“那这盘豆腐要多少只画眉的脑髓才做得出来?”

“大概两千多只吧。”

“哎呀,真亏人家想得出来。”

说话间,第三道菜也端上了桌,是一盘细若松针的绿茸茸的青菜。这回不待主子发问,冯保主动介绍:这菜叫雪龙须,采自西域昆仑山的千仞雪壁之上。以每年十月采撷为宜。这雪龙须有一个特点,就是任何时候都保持碧绿的颜色。因昆仑山常年风雪迷漫无路可走,采雪龙须的人十去九不回,不是被冻死,就是被雪崩压死。惟其如此,雪龙须的价值才大大超过银子,一斤银子只换得回一两雪龙须。

听冯保这么一说,三人大为惊奇,一盘雪龙须,不一会儿也被吃得光光的。

最后上来的是汤——说是汤,其实是一碗透底儿的清水,热气腾腾地盛在蛋青色薄胎海碗里。朱翊钧用汤匙舀了一点儿试试口味。

“怎么样?”李太后问。

朱翊钧咂着舌头说:“看似清水,其实鲜美得很,大伴,这汤又有什么讲究?”

“这是用雄鲤鱼制作的,”冯保眯眼儿瞧着薄胎海碗,说道,“这道汤用料虽然普通,但做工却很特别,先把一只瓦罐支在明火炉上,里头放的是清水。瓦罐顶上有一根绳子垂下来,下端安一只钩子。待瓦罐里的清水煮沸,厨师就将一条活蹦乱弹的雄鲤鱼捉起,用钩子钩住鲤鱼的尾巴,让它的头对着瓦罐,鱼嘴隔滚水大约一寸距离。瓦罐里的热气冲上来,鲤鱼烫得难受,扭动之中,嘴里便会有涎水滴出。须知这涎水是鲤鱼的命汁儿,若不是遇热扳命,这涎水是决计滴不出来的。如此折腾不了几下,鲤鱼就会气息奄奄,此时它的命汁儿也所剩无几了,厨师便把这条鲤鱼换下,再钩上一条新鲜的。待这条鱼的命汁儿滴得差不多了,再换上一条,如此换上换下,像这样一碗汤,大约总得二三百条雄鲤鱼。”

“这么说咱现在喝的,差不多全是雄鲤鱼的命汁儿了?”朱翊钧问。

“正是。”冯保舔了舔嘴唇,回道,“先前一罐水,都变成了气,剩下的全是鱼汁儿,也不用给什么佐料,只稍稍给一点点盐。”

“这汤叫什么汤?”李太后问。

“龙泉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