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那我就简单谈谈我的看法。早年在德国留学时,我常常去企业考察实习。发现他们的有大批的高素质工程师、技师或者有素质的工人队伍。查阅资料和请教德国老师后,才知道这一切都得益于他们的二元教育制度,这也是德国能成为制造强国的重要原因。”
“华国目前有所大学,教师人数已达万人,其中教授为万人,副教授为万人。在校大学生人数是万,超过米国,相当于罗刹国和欧洲在校大学生的总和。”
“我认为这个数量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还是偏多了一点。去年国家再也不包大学生毕业生的工作分配,已间接说明了这一点。若只有—所高水平大学进行学术、理论研究人才培养,剩下补充到原有多所大、中专技术类院校。而且再继续扩大技术类院校,华国的人才结构就相对合理了。当然我们无法改变这个现状,但蓝星大学可以从这个角度考虑办学思路。”
王亚洲首先从当前国内大学数量的构成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主张放弃米国化的精英教育,而是像德国那样,重视学以致用的技能学校。
马由对此观点部分认同。一个国家的强大,离不开完善的制造业。而制造业要在世界立足,离不开大量工程师、知识型技术工人。
“其次,我觉得办学理念和教师队伍构成要改革,国内的大学侧重一些理论基础教学,但训练技能和工匠精神的培养却远远不够。因为教授大多是从本科到硕士、博士,继而获得聘任副教授、教授机会。指望本就缺乏实践的这类老师教出有动手能力的学生,很不现实。”
“反观德国的教授,大多都在企业兼职,甚至许多大学聘请教授的考核中,就有对其是否在企业任职能力的专项评估。就是为了让教师们不要脱离实践,保持丰富的经验。”
“现在国内大学实践时间极少。按四年学制计算,只有大四一年的实习时间,但这一年中,学生们基本上都是出去找工作。换言之,大学真正学习时间只有年,而实践时间几乎为零。这就导致大学生毕业后,还需有一段时间的上岗培训,才能适应工作所需。”
“德国的二元制的技术大学,教学是三年制,三分之二是要到企业里进行训练,三分之一在学校里进行知识学习。且德国从上到下对工匠十分认可,技师在这个国家的地位很高。但现在国内没有这种社会认知和氛围,大家都奔着学历而去,找工作、找对象都要被问及学历,这也是无法回避的现实。所以蓝星大学必须是本科大学,但教学分类中,应该有部分学生,实质是培养工程师、技师。让这部分学生毕业后可立刻上岗工作。”
马由微微点头,当初选他作为重点候选人,就是看中他在德国留学,而非米国的名校毕业。
“王校长,你对蓝星大学的看法,我基本赞成。既借鉴了德国的教学体制,又结合了华国国情。毕竟华国几千年来,始终秉承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理念。若我们办中专、大专,招收不到好的人才。”马由笑着说道。然后话锋一转问道
“您对目前我国排名靠前的大学,大批毕业生选择出国留学,且大比例未归国发展,这个现象怎么看?”
“这个问题我有关注。怎么说呢,西方国家尤其是米国,招揽人才的方式、手段确厉害。我研究了华国排名前位的大学。本科毕业生最低都有的深造率,而这些选择继续深造的学生中,出国继续深造的比例大约。尤其排名前几位的,深造率超过,出国率更高达。这些学生在国外完成学业后,立刻回国的不到。这是多么痛心疾首的数据呀!”
“是呀,我们要做的就是如何扭转这样的状况。虽说我们小小的蓝星大学,无法彻底阻止这样的趋势,但人才争夺战,我们必须立刻参与。抢到多少算多少。我们留住一名人才,我们将来的竞争对手就少一名人才。”
“竞争对手?”王亚洲有所不解。
“我们公司的研究部门,根据大量的数据采集,和严谨的数理模型推断。用不着年,我国的经济总量就要超过德国、倭国,成为世界第二。甚至直接威胁米国世界第一的地位。那个时候,米国就是我们的竞争对手。”
王亚洲不是经济学家,的确没有这样的想象力。听到马由这样肯定的说法,也是将信半疑。倭国现在的gdp可是华国的倍,不用年就超过,这个愿景简直太美好。不过,他对马由的学识还是很认同,知道他不会无的放矢。
<sript><sript>
<sript><sri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