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剪头剃发(1 / 2)

“传文,你也过来了,这次出去还顺利吧?”</p>

几个人聊着的时候,朱开山和朱魏氏看到朱传文过来,也聚了过来。</p>

不是朱传文要等两个人找自己。</p>

是相比于隐藏在人群之中的两个人,朱传文要显眼太多。</p>

“爹,娘,一切挺顺利的。”</p>

朱传文点了点头,朱开山想过塌实的日子,朱传文也就尽量不拿外面事影响朱开山。</p>

再一个这是在外面,人多耳杂的也不适合说这些事情。</p>

“朱团长,你们坐下说。”</p>

这次的戏班到元宝镇表演主要是宣传,所以选择的舞台是在镇上空旷处临时搭建的木台。</p>

不是剧院的结果,就是没有完整的配套。</p>

票友要听戏当然都是站着看戏,没有什么VIP位置。</p>

当然了朱传文还是不一样,有人会巴结朱传文,看到朱传文过来,立马就给在前排准备了座椅茶点。</p>

“现在都讲民主了,就不用来这一套了。我和大伙一样,站后面看就行了。”</p>

朱传文个人虽然主打的是一个遵纪守法,但是因为其他武装名声太差。</p>

兵和匪一直都还没有太大的区别,所以朱传文地位靠着“同行”们的衬托,也成为了一方土霸王。</p>

镇上的上层还好,下层和中层见到了朱传文,都是既敬又怕。</p>

朱传文想的和群众打成一片,因为百姓根深蒂固的阶级思想,根本做不到。</p>

“没有朱团长,就没有咱元宝镇的太平日子。为了咱们元宝镇朱团长也多有奔波,刚回来多休息一点也是应该的。</p>

你看着桌椅搬都搬过来了,朱团长您跟家人安心的坐着就是了。”</p>

一旁店铺的掌柜,谄媚的对着朱传文说道。</p>

“不了,我们在这里看就很好。”朱传文回道。</p>

好不容易新思想开始传播,朱传文当然不愿意当面就开始搞特权,开历史的倒车。</p>

“算了,咱不看了,回府去吧。”</p>

看到朱传文为难,朱开山做主说道。</p>

“行,你们想看的话,过两天我把人请到家里唱去。”</p>

如果不是这些戏班,这段时间要帮着宣传民主。</p>

长期把人请到家,也不是什么大问题。</p>

“爹,娘,也到镇上来了,怎么也不通知我一声?”</p>

几个人回到镇子朱家大宅,没多长时间,传杰也寻了回来。</p>

传杰当然不是一个人回的朱家,韩秀儿整天跟在传武的后面。</p>

玉书也是整天跟在传杰的后面。</p>

“你在柜上事情多,我们就没想打扰你。”</p>

朱魏氏对着传杰解释道。</p>

夏老爷子作为朱传文的天使投资人,虽然已经不在,年纪大了去了。</p>

但是对朱传文的投资不会白投,遗泽都惠及到了夏元璋的身上。</p>

朱传文的地盘扩张到哪里,夏家的春和盛就可以拓展到哪里。</p>

本来已经可以出师的传杰,因为夏家生意越做越大,也就一直留在了夏家帮忙。…。。</p>

不忘本是一方面,夏家跟朱家合作的更紧密是一方面,惦记人家姑娘也是一方面。</p>

“大叔,大婶,听说你们到镇上来了。我爹娘请你们有时间到家里喝茶。”</p>

玉书跟着传杰后面说道。</p>

传杰跟玉书这么多年,还是这么形影不离。</p>

这俩的事,已经不只是什么心照不宣,是一件定死的事。</p>

也就传武作为老二,尴在中间,才耽搁了一些三媒六聘的进程。</p>

要不然传杰和玉书的婚事,已经应该进行好几步。</p>

“玉书,你先替我们谢谢你们爹娘了,我们晚一点再过去。”</p>

朱开山作为一家之主回道。</p>

夏元璋找朱开山倒不至于有什么事情,单纯是喝喝茶交流一下,熟络一下感情。</p>

“好嘞,等我回去了跟他们说。”</p>

玉书笑了笑应了下来,但是没有准备立马回家。</p>

留在了朱家,跟着老朱家的人一起聊天。</p>

秀儿和玉书加入老朱家的家庭聊天之中,可以说一点都不突兀。</p>

现在两个人还没有嫁到朱家,秀儿和玉书都还没那么多其他心思。</p>

和鲜儿聚在一起,聊起来还是挺和谐的。</p>

“行了,你们去玩吧,不用一直陪着我们。”</p>

又简单的聊了一下之后,朱开山就把除了朱传文之外的其他都给打发了出去。</p>

“传文,你这次出来都没有跟清兵交战吧?”朱开山没等朱传武回答,就自己叹气起来:“才过上几年的安生日子,这世道就又乱了起来。”</p>

可能是闹义和团被伤的太深,朱开山变的特别厌恶战乱。</p>

“没有交战,满清官员也知道自己走到了末路,卷铺盖逃命都来不及,哪里有什么抵抗之心。爹娘你们放心,有我我们民团在,其他地方不好说,咱们这块地方暂时还乱不起来。”</p>

朱传文理解朱开山想过安生日子的心思,为了安慰拍胸脯道。</p>

虽然满清灭亡肯定是一件好事,但是政权更替的过程,对于百姓来说从来没有那么友好。</p>

“遇上了人祸就免不了天灾,老天也看不下去了,开春到现在也一直没有下雨,遇上了人祸,又赶上天灾,今年的日子就难过了。”</p>

朱开山继续叹气,心情可以说不怎么美丽。</p>

也不能说是天灾人祸容易一起爆发。</p>

主要是先有了天灾,老百姓的日子不好过,才容易跟着发生人祸。</p>

担心完了外部之后,朱开山又担心起了老朱家的那些田。</p>

如果不是惦记老朱家的那么些庄稼,知道满清灭亡,朱开山本是应该很开心的。</p>

起码一直惦记的通缉令,不再是问题。</p>

“爹,关外这边不是咱们山东,没那么容易连年干旱。就是一时的天时不好,也就偶尔的一年,有那些水塘撑一撑也过的去,不至于跟前些年咱们老家一样。”</p>

这不是朱传文安慰朱开山。…。。</p>

关外因为地理纬度,森林覆盖率,水系密布的原因,没有那么容易出现旱情,是有依据的事实。</p>

所以关内一有灾情,人口就往关外迁徙,确实是跟智慧的做法。</p>

关外确实很难会没有饭吃。</p>

朱传文知道放牛沟会经历干旱,不可能不做一点防御措施。</p>

趁着地势,修两个水塘储备一些水,不是啥难以做到的事。</p>

“文他爹,你也别一直担心这个,忧心那个的了,咱们家日子现在已经过的很好了。当初离开山东的时候,我再怎么想,也没想到咱们家能过成这样。”</p>

朱魏氏对着朱开山说道。</p>

朱魏氏的心态应该说比朱开山还要好一些。</p>

主要是朱魏氏最容易满足。</p>

最低的底线,一家子平平安安,能吃饱穿暖,就会很满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