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这一切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里面还延伸出一个“什么是好皇帝”的问题,你们知道康熙晚年到最后为什么不把帝位传给聪明合群的八阿哥,却传给了阴鸷孤寡的四阿哥的原因吗?
各位,如果你们有兴趣,认真读一读康熙的御批、起居录之类的第一手资料就明白了,四阿哥确实是个适合做皇帝的人,因为他深知上述道理,所以在父皇眼里,老四会成为一个英明君主。
而八阿哥呢?没错,此人相貌堂堂,学识广博,人也很合群,接人待物温文尔雅,所以深受朝臣甚至下人的拥戴,可见这位老八很会做人,然而缺点也正是这个——太过人性化了!
因为,有人性的结果,就有可能看不到或者容忍那个社会的“结界”被突破——这对整个统治阶级而言是很危险的,至于道理嘛,在这里我就不展开了。
因为历史上有实例——想当年,那位英格兰的国王如果是个“圣君”,不,哪怕沾一点“圣君”的影子的话,各位,你们觉得能看到历史上那个著名的《大宪章》吗?如果没有那个《大宪章》,请问,英格兰会有君主立宪制的诞生吗?请问,会有各种民间自由的诞生?会逐渐让民间的工商经济发展?哪个不列颠会成为日不落帝国?
我知道,有人会说历史的必然什么的,但那是在漫长的时间段上说的,对我们而言毫无意义,因为我们的人生就是这百年,对于我们而言,历史是不存在什么必然的!对于我们而言,历史充满着偶然!是偶然创造了历史,而我们就是激发这些偶然的关键因素1
朱北国一席话说得大家有些面面相觑,显然是有点消化不良,于是朱北国赶紧打住话头,硬把主题拉了回来:
“好吧,毕竟,有人性与做皇帝经常是矛盾的,会做人与会做皇帝也是两回事!因此康熙认为,老八不能当皇帝!各位,如果站在奴才们的立场上看,这位爱新觉罗?玄烨的见识,果然称得起“圣君”二字呢……
总之历朝历代,那些英明或者不那么英明但也不太笨的统治者们,都是深知外圣内王、外儒内法之策,遇到挑战,都会下意识地选择闭关锁国和奉行重农抑商政策,以此掐掉一切可能在民间产生任何经济的、思想的活力苗头,希望以此回避、消除民间出现的威胁因素——这是专制郑权的属性决定的。
所以呀,各位不要以为过去的统治者们动不动就搞闭关锁国,总是玩重农抑商是因为‘观念守旧’、或者是什么‘愚昧’,更不是什么因为‘传统文化’落后!
传统文化----不!背!这!个!锅!
根本原因就是利益使然嘛!就是事关江山根基的利益使然嘛!
所以,我每当看到历史上的一些文化人、精英们向皇权、向专治统治者呼吁放活经济、发展民生时,向这些统治者呼吁放弃闭关锁国政策、放弃重农抑商国策时,向皇帝呼吁‘变法图强’时,在我眼里,这些所谓的文化精英们,都非常可笑,也可悲!
因为,这帮人天真地以为,咱家皇上是不明白道理呢,是受了蒙蔽呢,以为这是观念更新的问题,甚至还自作多情地以为咱家皇上需要自己的‘启迪’,以为自己的呼吁是为了国家好,是为了民族好,自己就占在了天道一边,而咱家皇上也应该、理所当然地与自己站在一起。
其实啊,这些人就是一群小清新傻白甜!他们万般激情地向上层呼吁、呐喊,有些时候还很悲壮!
然而,这群傻白甜喊着喊着,除了把自己感动哭了以外,什么作用都没有!
你以为当今的统治者们不明白你说的这些老生常谈陈词滥调?不明白这些变法成功后确实是对国家好对民族好吗?
废话!你当人家是傻瓜啊?变法、开放、搞活经济对国家民族是好,对老百姓的福祉更好,没错呀!但是,对自家独揽大权的江山社稷坏!这就不行!
这也是为什么天朝历史上一切所谓的“变法图强”和“洋务”最终都归于人亡政息、走向失败结局的根本原因!
因为,只要那个黄泉专治体制还在,一切所谓的变法最终都是与皇权的安全相矛盾、相抵触的,所以都是不能持久的,都是必须除之而后快的!
因此,这些变法不可能获得最终的成功!
结论:只有放弃黄泉专治,一切变法才能成功!然而,大天朝一旦没有了黄泉专治,连所谓的变法图强这种事都不需要做了!
所以这群傻白甜根本就是没看透嘛!
更为可笑和可怜的是,如果这群小清新们侥幸遇到了一位宽容英明且聪明的主子,那还算走运,人家平日里对这群小清新傻白甜们的哔哔还算容忍,当然了,无论这群傻白甜怎么说,是哭着说还是喊着说,这些英明的主子们肯定都完全不为所动。
但是,万一遇到个心胸不那么宽阔的,或者是因为今天在跟嫔妃们互动时有些力不从心,正好心情有点糟糕,还恰好撞见这群没眼力见的在哔哔,皇上心里一烦,那就直接文字狱伺候了!
因此、历史上那些所谓的变法能臣和文化精英们,如果变革措施和言论的分寸没有把握好,那么结局就很难说了,想善终都难……
当然了,这里面也有想借着变法名义上位的野心家们,不过这是另外一个话题,我在这里就不展开了。
所以嘛,顺带推而广之一下——这也是为什么,每当大清遇到外来的强大势力危及自家政权又打不过时,肯定要对外妥协的根本原因。
因为外人只是跑来要利益的,给了利益双方就是朋友了。而国人呢?可能是要自家江山社稷的!
你们以为当年那些喊打喊杀的义和团们怀着什么心思?真的只是扶清灭洋?想少了吧?
所以,潜在的、真正的敌人是谁?你作为专制统治者,你要防着谁?不用动脑子想吧?用脚趾头想想都知道:敌人在内部!那些成天想上位的,成天觊觎自己的妻妾财富权力的,恰恰就是自己治下的老百姓!
因此大清国历来是对外友善妥协,对内无情镇压,这很好理解嘛,因为人家这是在维护自己的核心利益1
朱北国刚才被一帮高中生架着求教,自己一高兴就说得忘乎所以唾沫乱飞,音量还越说越大,结果忘记了这不是在历史讨论会,而是人家冶金组的援助清单报告会。
不过因为这位历史学博士的即兴讲话内容也算有趣,包括华立全振海安衡通等人都开始安静地听讲,会场里居然鸦雀无声。
“所以说啊,这个满清入主中原,是中华历史的一个拐点,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劫数碍…”
此时的朱北国越说越深入,进入了某种忘我的状态,他居然离开了座位,一边渡步子一边侃侃而谈,就跟他平时在宿舍里给一帮年轻人讲历史故事那样:
“如果用一个形象词汇来形容大清的这个制度,简单说就叫‘族天下’。当然了,在这个族的内部,肯定也要分三六九等和高低贵贱的,但是你仍然不能否认,只要是抬籍入旗了,哪怕做的是最低等的包衣奴才,那也算是加入了统治阶层的,是其中的一员了,是统治阶级了,这就叫‘族天下’。
满人八旗永远当政,人数众多的汉人则被各种歧视,永远在野或者半在野,同时强调满蒙一体,优待拉拢藏回维等少数族群压制多数族群的汉人,此乃大清国之根本国策也!
所以,大清朝数百年来,汉人虽然人多,但政治地位底下,加上被有意识地治成愚昧贫困一盘散沙状态,于是这群人终陷于永世为奴之境地!各位,这是人家大清爱新觉罗家秘而不宣的祖宗家法啊1
至此,朱北国已经是满脸严肃,他看了看窗外半晌没有继续说话,然后长呼出一口气,语气放平缓了一些,回头继续对大伙说:
“……若论起统驭之术,如此精妙的算计,比起以往秦汉唐宋明之一家一姓之治,自然是棋高一招的,为什么呢?因为一家一姓之治的统治基础,完全不能跟一族的统治基础相比嘛!后者的统治基础要广泛了一些,所以拥护者就多了一些,因此统治也就稳固了一些。
各位,说穿了,大清并不是爱新觉罗氏一家一姓的天下,而是以爱新觉罗氏为首的全体满人的天下!
回想起大清前几代皇帝,如果站在人家的立场上看,果然都称得上英明二字,他们对这些事关国本的东西都是心知肚明并且小心翼翼地呵护着的,而乾隆皇帝则是此统御之策的集大成者,所以人家自号‘十全老人’,果然很是得意埃
本人纵观此君一生所作所为,后人虽多有诟病,但若论起他的人生和政绩,咱们也不得不承认,人家勉强也算是对得起这个称号的……
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后来西风东渐,让这个本来有望千年一统的大清江山,遇到了李鸿章当年给西太后奏折里所说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因为洋人来了。
在大清的统治者眼里,洋人不仅带着厉害无比的洋枪洋炮,最可恶的是,特么的居然还带着扰乱人心的西学!什么普世价值啦,什么平等自由啦,简直就是乱人心扉的毒药嘛!
所以形势逼人啊,后来拜上帝会兴起,天下大乱,于是从咸丰朝起到西太后,都不得不重用曾左李张等诸汉臣,注意,这是动摇国本之举!但也是无奈之举……
不过呢,你们别小看那西太后,人家老太婆看人的眼光是很准的,用人也算得当,因为她深知那些个只知道提笼溜鸟抽大烟的八旗勋贵们是不能依靠的。
顺带再推而广之一下下——各位知道不知道?作为汉人的左宗棠率军平定西北之事?一路上其杀戮之重,足以动摇大清满蒙一体优待回维的国本之策,但朝廷为了救燃眉之急,也只能容忍。
那时西学入境,大清为列强所环视,为了自保,也不得不做起了洋务,而这些汉臣们呢,果然多是才智之士,人中翘楚,糊裱匠的功夫也十分到位,搞洋务数十年下来,这个大清国居然出现中兴迹象。
各位,当时大清国的鸡滴屁占世界总量的三分之一呢!经济总量是世界第二!北洋水师还是亚洲第一!俺就问你们,那个大清国牛叉不牛叉!
但是,糊裱匠的功夫再高也是糊裱匠,从本质上讲,这群人也只能顾得了面子,改不了里子,更挡不住里子的糜烂!
待中日甲午一战,大清国的巨婴本质就原形毕露了,国人终于开始逐渐觉醒,直至庚子国难,东南互保,这局面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等这位老佛爷一走,由于形势所迫,一群皇族们从后台遥控变为直接到前台执掌权柄,于是那一群汉臣精英糊裱匠们也被迫离开了朝堂,然而,那帮皇族虽然位高权重,身份高贵,但果然如当年老佛爷所评判的那样:他们是一群扶不起的阿斗。
还因为当权者不学无术,若论统御之术,朝堂里其实就是武大郎开店——不能有比自己高明的人,于是在这个大清国的官场上,一帮马屁精身居高位,越是聪明有能力的越在下层——而最有能力且顶级聪明的人,则在民间,于是短短不到十年,天下诸事糜烂,大清是内外交困埃
最终大权自然就旁落下移,终于落到那位实际掌控了北洋新军的袁大人和他的将佐幕僚的手里。
此时的大清朝堂上,除了皇族内阁那几个酒囊饭袋,就只剩下幼儿宣统和年青的裕隆皇后这对孤儿寡母了,此时,民间又是离心离德,乱党四起,显然这个大清国再也经不起任何风吹草动了。
果然,因为一个偶发的金融危机事件,导致川人保路,武昌枪响,泱泱大清,党人据有地方,北洋逼宫朝堂,于是这满人的花花江山,终于无可奈何花落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