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量推演法是何物?”林玉吉一脸懵逼。
何只是林玉吉一脸懵逼,所有人都看着朱慈烺。
朱慈烺道:“洪武皇帝年间,我大明六千万人口,弘治年间,大明人口来到了八千万。假设,每五十年,增加两千万人口,那么今年,我大明人口应该有多少?”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只要稍微学过一点算数的,都能算出来。
朱慈烺突然发现,林玉吉居然是那个最配合的人。
他想了一会儿,就直接道:“那到了今年,应该差不多一亿六千万......可我大明今年根本没有这么多人口啊!”
面对林玉吉的质疑,朱慈烺轻飘飘道:“都说了是假设,好,那么假设,我大明的人口是一亿六千万,我们继续,每年大明全年加起来的粮食产量,大概是一千亿石,这不是假设,这是户部的账面,户部尚书李大人也在,我没说错吧?”
李世文愣了一下,不明白怎么目标突然转到了自己身上,不过,他还是点点头道:“没错。”
“除了这两年饥荒,导致粮食产量减半之外,这个数字,是不是从洪武年间就没怎么变化过?”
李正文再次点点头。
朱慈烺道:“一个正常的成年人,一天要吃两石左右的粮食,那么,一亿八千万人,一天需要多少粮食?一千亿的粮食,一年内,够这么多人吃的吗?”
这就是一个很简单的算术题,可能绕的有些复杂。
但朱慈烺表达的意思很简单,现有的粮食,根本没办法够这么多人吃的。
洪武年间人数少的时候,这些耕地和粮食产量,养活这么多百姓绰绰有余。
可随着人口增多,耕地面积没变,粮食产量没变的情况下,到了大明末期,这些粮食就不够吃的了。
这还是把崇祯年代的小冰河时期因素刨除掉,**裸的数字摆在面前。
朱慈烺怕这些人看不懂,甚至还拿来一大块木板,用木炭在上面,把数字一个个的罗列上去。
“想必这样,大家就能看得懂了。”朱慈烺道。
所有人看着那一窜数字,开始沉思。
二楼的崇祯也愣愣出神,所有人都带着一丝恍然大悟。
怪不得,怪不得粮食不够吃了。
“当然,这还是没有把灾年的因素加进去,哪怕大明依旧是洪武年间的粮食产量,对于大明的百姓来说,依旧是不够的,这些数字,各位应该看的懂吧?”
林玉吉还在嘴硬,他指着那些数字道:“所以呢,哪怕把这些数字给罗列出来,那又如何?这和预知未来有什么关系?”
“如果,我们把现在的数据统计出来,根据计算,是不是能够计算出未来十年,甚至百年之后大明的走向?计算出来之后,我们是不是就能提前做出准备了?”朱慈烺道。
林玉吉愣住了,文武百官也愣住了。
是啊,这么简单的道理,他们怎么就没反应过来呢。
甚至,这个时候在二楼的崇祯也愣住了。
是啊,如果十年前,甚至是二十年前,就能把这些数据计算出来,哪怕灾荒那几年无法避免,是不是也能有所准备,不至于这么突然?
明明,只需要计算就能得到的结果,为什么他们始终没有得出来呢?
“这些,是非常简单的算数,给出已知条件,从而进行计算,那如果,我们在不知道耕地面积有多少,粮食产量有多少的情况下,只知道人数,和每个人每天所需要多少粮食,那么能够算出今年,大明有多少人口,以及粮食是否够吃吗?”朱慈烺又问道。
“不可能,这绝对不可能算的出来!”
这一次,站出来的不是林玉吉,而是那个博士朱然。
从一开始,他向孔宇保证,自己绝对不会站出来反驳朱慈烺。
可随着朱慈烺把算数能力吹的神乎其神,他终于忍不住了。
说到底,这也只是一个推演方式,而且是一个比较简单的推演方式,说是预知未来,这也太扯淡了。
朱慈烺笑了,他要的就是有人反对。
于是道:“朱然博士,你和林大人两人藏书平均有八十二本,你的藏书量是林大人的三倍,请问,我能算出来你们两人分别有多少本吗?”
朱然和林玉吉两人的脑袋随即宕机。
所有人都开始掰着手指头,数了起来。
崇祯在二楼喝着茶,看着对面的周延儒,问道:“周大人,你能算出来吗?”
“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