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四一章 李鸿章之死(二)(1 / 2)

在旧时空里,一般都认为李鸿章是清廷天字第一号的忠臣,并且深得清廷,至少是慈禧的信任,其实无论是慈禧还是光绪,几乎从来就没有对李鸿章百分之百信任的时候,反到是在甲午战争前的10余年时间里,对李鸿章的防范之心都甚重,并且给李鸿章设了不少的小绊子。原因就在于当时李鸿章手里掌握着清廷最精锐的军队——淮军,足以威胁到朝廷。

北洋水师成军以后,,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修颐和园,7年未添一炮,李鸿章在甲午战争期间,调动不了南洋水师,都是清廷扯李鸿章的后腿很明显的例子。因此甲午之败,对李鸿章来说是一次彻底的失败,但对清廷来说,却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至少解除了一个内部隐患。

但在这个时空里,庚子国变之后的这几年里,慈禧、光绪对李鸿章却是真正的信任了起来,对李鸿章的意见也是言听计从,一来是李鸿章现在没有兵权,对朝廷已经没有了威胁;二来是庚子国变之后慈禧、光绪也都十分清楚,现在的清廷还需要李鸿章来周旋和海外华人,洋人的关系。而现在李鸿章死了,如果清廷再遇到危机事件,还有谁能挺身而出,为朝廷排忧解难呢?

由其是对慈禧来说,还有另一层感触,今年是慈禧的70岁寿诞之年,说起来慈禧也己经进入古稀之年了,一个老人听到了另一个老人死亡的消息,心里无论如何都不会好受的。

于是慈禧和光绪下令,取消今天的朝会,又责令军机处,讨论对李鸿章的追谥和厚恤。

就在第二天,清廷派李莲英为钦差,到李鸿章的府宅传旨,首先是对李鸿章进行了高度的嘉奖,盛赞李鸿章为清廷立下的功劳,并赐谥号“文忠”,追赠太傅,加一等肃毅公,赐黄马褂同葬,赏银3000两安葬,派20名待卫护送李鸿章的灵柩回乡,并改李鸿章的家乡安徽省庐州府肥东县为少荃县。同时还恩加李鸿章的三子一女,李经方加封三等伯爵,李经述、李经迈二等子爵,连张佩纶也加了一个三等男爵。

应该说清廷对李鸿章的抚恤是相当恩厚的,清廷对功臣的谥号一般都是以“文”字开头,第二个字才是对功臣的评价,如曾国藩的谥号是“文正”,左宗棠的谥号是“文襄”,而按照谥法,内外宾服曰正;辟地有德、甲胄有劳曰襄,都曾、左两人的评价是非常贴切的,而“忠”在谥法上的解释是:危身奉上曰忠,因此用在李鸿章身上,也是最合适不过了。

但曾、左两人死后的追加都是候爵,李鸿章却追加公爵,这显然是高过曾、左两人一头了,而其他的什么赐黄马褂同葬,赏银,派待卫护送灵柩回乡,改县名等,也都是极高的荣耀,纵观清廷2 6 0余年的历史,也只有李鸿章一个人享受这样的殊荣。更何况是派李莲英李大总管亲自传旨,在大清国能有几个人能够劳动李大总管大驾的。

宣读了圣旨以后,李莲英又恭恭敬敬给李鸿章上了三柱香,又向李经方、李经述、李经迈说了几句“节哀顺变”之类的安慰话,这才告辞回宫去了。

本来李鸿章在清廷就是位高权重,而朝廷对他又是恩加有甚,因此王公大臣们自然也都不敢怠慢,和李鸿章交情好的自不必说,能够亲自来拜奠的决不会遣派家人,有些文采出众的人,还写了挽联,张之洞还亲自给李鸿章写了一篇祭文,袁世凯也专程从天津赶来,并给李鸿章守了一夜灵,而既使是李鸿章的政敌对头,也都派遣有头脸的家人来拜奠,总体看来,李鸿章的葬礼是相当的风光。

7天以后,李经方、李经述、李经迈、以及张佩纶、李经璹扶灵回乡安葬,几乎整个京师的官员都来相送,送行的队伍排出20多公里。李鸿章在北京的住宅改为他的祠堂。

而等李鸿章的灵柩走了以后,在朝中的一场明争暗斗也立刻展开,现在李鸿章是军机大臣,名副其实的李中堂,而李鸿章死了,就空出了一个军机的缺额,当然军机大臣的数量本来是不固定的,多一个少一个都可以,但现在清政己经从庚子国变中恢复过来,而新政也搞了4年,因此慈禧也想对军机处进行一次大的改组。这一来自然有许多人都生出争取一下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