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眼睛微眯,“为何?”</p>
赵惊鸿道:“因为,迄今为止,历代君王中,除了周文王和周武王是真正地创造了真正的治国之策的,两人之后到今天,除了您,所有的君王,在治国之策上,几乎没有寸进!”</p>
“哦?”嬴政不由得眼前一亮,“请惊师细讲!”</p>
蒙毅三人也认真地听着。</p>
赵惊鸿道:“您看,周文王创周易,对后世影响深远,周文王创周礼,奠定了文明的基础。”</p>
“周礼确实是非常有效的治国之策,治民之策。”</p>
“而后,不管是那些诸侯也好,那些国君也罢,他们全都在做一件事:纳贤才!让这些贤才为他治国,让这些贤才给他讲述如何治国,然后这些君王去尝试。”</p>
“失败了,所谓的贤才担负一些责任,但最终的骂名,还是落在了君王身上。”</p>
“成功了,这些人夸赞君王一句贤明之君,而功劳他们占了大部分。”</p>
嬴政微微点头,对赵惊鸿的说法非常认同。</p>
倒是蒙毅表情怪异。</p>
他觉得赵惊鸿说这些话,似乎在挖所有人的老底儿!</p>
若这话传出去,以后君王谁还会重用贤才?</p>
赵惊鸿继续道:“从周朝到现在这么多年,若君王们仔细思考,认真考量,总结经验,我觉得出一部:治国策,不为过吧!”</p>
“但很可惜,没有!”</p>
“若论真正的治国之策,唯有君王最有发言权,因为他是一个国家的掌舵者,他是制度的颁布者,更是政策的执行者,也是观察者,更是总结经验之人。”</p>
“但很可惜,并没有人这样做。”</p>
嬴政不由得瞪大了眼睛。</p>
是啊!</p>
若历代君王,总结经验,足以出一部治国论!</p>
就如同启世大典一样,历代君王不断完善,不断总结经验,改正之前的错误。</p>
那最后,哪怕继承皇位的君王能力不怎么样,但只要按照《治国论》去治理国家,总归不会出现大错。</p>
可惜!</p>
可惜啊!</p>
这么多国家,那么多君王,竟然没有一个人做这种事情。</p>
倒不是要跟诸子百家争鸣,但治国之道真的能总结出来,绝对也不弱于诸子百家,可自成一派!</p>
只可惜,没有人能做到。</p>
蒙毅和扶苏在一旁心中也是一惊。</p>
是啊!</p>
他们怎么没有想到过这些。</p>
治国之策,谁有君王厉害啊!</p>
真可惜,近千年来,没有人想到这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