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东坡居士听闻之后,便根据自身治理杭州的经验,向好友回信道,惟蒲涧山有滴水岩,水所从来,高可引入城,盖二十里以下尔,若于岩下作大石槽,以五管大竹续处,以麻缠之,漆涂之,随地高下,直入城中。”</p>
“又为一大石槽以受之,又以五管分引散流城中,为小石槽以便汲者,不过用大竹万余竿,及二十里间用葵茅苫盖,大约不过费数百千可成。”</p>
“之后王太守便听从了东坡居十的建议,在广州兴建了这一引水工程,使得广州百姓不用再来挑水打水吃。”</p>
“而在建议被采纳后,东坡居士又考虑到该自来水工程的后续维护工作,便再提议,闻遂作管引蒲涧水,甚善。每竿上,须钻一小眼,如绿豆大,以小竹针室之,以验通塞。道远,日久,无不塞之理。若无以验之,则一竿之塞,辄累百竿矣……”</p>
“最后广州居民百姓身在家中,足不出户,但是只要打开一个开关,便会自动有水流流出来,供给居民百姓使用。”</p>
“因其水自来,故又名曰‘自来水’。”</p>
说的简单点,就是因为受海潮影响,广州江水苦咸,严重危害百姓们身体健康,城中时常发生瘟疫。</p>
面对这种事情,作为一地太守王敏仲自然是不能接受的,毕竟瘟疫发生的多了,死的百姓多了,这岂不是说他治下治理的不行?</p>
那是会影响他政绩的!</p>
于是在听到自己的好友苏轼苏东坡被贬到了广州相邻的惠州,当即便写信过去求救了。</p>
而苏轼收到好友来信之后,非常热心肠地为其想起了解决办法。</p>
随即苏轼便想起了他曾经游览过的蒲涧山(也就是日后的白云山),那山中溪水清冽甘甜,又被称为‘甘溪’,非常适合作为饮用水使用。</p>
不过山上虽然有优良水源,但如何避免污染,源源不断流入千家万户呢?</p>
于是苏轼的构思便是在山中的滴水岩下开凿石槽,承蓄飞流直下的泉水,并用多管凿空的竹筒相连,作为自来水管,顺着由高到低的地势把水直接导入城区。</p>
泉水引入城区后,储蓄在以石头修建的大水槽中,再用其他竹管作为分水管道,而后分流到遍布城市的小水槽里,让民众在家门口就可享用淡水。</p>
可以说除了没有亲自负责之外,理论上的实施到后续维护的所有工程,苏轼全部都贴心地考虑到了。</p>
正因如此,广州的居民百姓在九百多年前就喝上‘自来水’,这也算是领先于世界的一大创举了。</p>
而听完广州知府的讲述之后,殿上的一众文武百官以及各地的地方官员,皆是明白了自来水供应原理。</p>
听上去并不难,而且所费也不多,不过是万余竿大竹,以及数十里的葵茅苫盖而已。</p>
甚至有些官员已经开始举一反三,思索起用陶瓷,以及混凝土水泥制作自来水管道的可能了。</p>
毕竟大竹再大,也就一回事,小地方或许还可以,但是百姓人口众多的大地方,就不一定能供应得上了。</p>
就像秦宇未穿越之前的现代社会,有一个让人感到非常痛苦的“水池大小管进水、排水”问题,若是进水管道不如出水管道效率高,那么在一进一出间,迟早会因为进水跟不上输水,从而导致蓄水池陷入枯竭。</p>
(/97087/97087283/11508513.html)</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