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骧自讨没趣,心里更加憎恨周宣,真不知道这小子哪里好,陛下这么维护他。</p>
朱元璋没搭理他,还在专心的听着,周宣开始讲治国之道了,这不仅仅是讲给朱标听的,连他都开始好奇,这小子能有什么高论。</p>
不过有一点他是很认同的,那就是与时俱进,这让朱元璋开始反思,太庙的那块祖训碑,是不是有存在的必要。</p>
朱标明显陷入到沉思中,作为老朱钦点的接班人,智慧自然没得说,从周宣灌输的思想中,似乎让他陷入到迷茫当中。</p>
“太子殿下现在应该没有答案,下官知您经常代万岁巡视地方,应该自认为见过民,不过您见到的所谓的民,并非真实,想要制定符合民情的国策,就要深入民间,这才是关键。”</p>
“请问先生,什么才是真正的民?”</p>
“那就要太子殿下自行领悟了,虽然可能会有很多人反对,但是臣还是建议您经常微服私访,这样才能够看到真正的世界,作为君主,不应该只从官员口中和奏本中想象大明江山。”</p>
周宣想要朱标成为一个合格的君主,就必须要让他看清楚大明江山的发展方向,而民意就是最为直观的体现。</p>
老朱之所以当皇上当的不错,正是因为他就出身于民间,知道百姓需要什么,即便当了二十年皇帝,但社会发展的不快,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的前提下,他制定的国策依旧可行。</p>
但从朱标这一代开始,就已经逐渐脱离百姓,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上人,一个不了解百姓,不了解民间的皇帝,即便是个好皇帝,也需要大量的能臣辅佐,而非一人的圣明。</p>
朱标还不到三十岁,正是男人最好的年纪,如果能够深入民间的话,将来登基之后,想来成就不会比他爹差。</p>
这就是周宣鼓励朱标走出去的原因,位居深宫,遥控天下那一套,在后世的信息时代都不太能行得通,更不要说消息更为闭塞的大明了。</p>
“先生的意思是,孤要时常到民间,军中走动,才能清楚的知晓什么是民?”</p>
“太子殿下所言不太准确,一个合格的帝王,不一定非要是个全才,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做,总好过水平不到瞎指挥要好,您没有军事才能,却非要指挥军队,怎么能打胜仗?”</p>
周宣的话有些不客气了:“太子不会耕种,却不管不顾,要天下百姓都种植稻米,天下岂不是要大乱了吗,所以太子需要做的就是知道百姓要什么,您就给什么。”</p>
这个理论对朱标的冲击有点太大了,他一直以朱元璋为榜样,老爹可是把所有权力都牢牢掌控在自己手里,自幼也是被老朱灌输同样的思想,而周宣明显是要他放权,这要听谁的?</p>
偏厅里的朱元璋也有些情绪波动,他始终认为一个雄主,就应该掌控一切,周宣有点妖言惑众了。</p>
毛骧看到老朱的表情,心中不由得一喜,周宣自己作死,碰触到陛下的逆鳞,有他受的了。</p>
“太子是否疑惑,和陛下平日里对你的教导有些出入?”</p>
周宣看出朱标的迷茫,笑着说道:“当今万岁乃是千古一帝,既通晓军事,又懂得治国,而且还有精湛的驭人之术,像这样的全才皇帝千古罕见,说句不好听的,太子不能及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