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回到自己的办公室里,外间的秘书告诉他:“组织部姚科长在里面。”</p>
成小路推开里面办公室的门,一股呛人的烟草味从里面冒了出来,看来里面的人呆了有一大会了。</p>
屋里有个青年人正架着二郎腿坐在沙发上,面前茶几上放着一部砖头大小的大哥大。</p>
大哥大当时基本上是企业老板才有,党政干部多数没有那个消费能力,少数有消费能力的也不想过于突出,很少随身携带。</p>
青年人见他进来后埋怨道:“成叔你也太给他面子了,汇报工作用了这么长时间。”</p>
成小路用手在鼻子前搧着风减少烟味的刺激,“飞熊,你们这些年轻人放着好好的‘前门’、‘大重九’不抽,为什么喜欢抽呛死人不偿命的外烟?”</p>
飞熊是姚文浩的儿子姚飞熊,在县委组织部当干部科长,其实只顶着个名,很少到组织部去坐班,整天在外面吃喝玩乐,再就是利用其父的职权影响,做不花钱的投机生意。</p>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国内经济有两个特点:一是物资短缺,几乎所有日用消费品都短缺。大到冰箱、电视、自行车、手表、挂钟,小到肥皂、洗衣粉、糖、瓷盆等,有钱也买不到。</p>
只有少数手中掌握某种特权的人才能买到,这些人自己用不了的可以到市场上卖高价。比如一辆当时国内的“凤凰”、“永久”自行车正常渠道价格每辆一百七十元左右,市场上卖到二百八十到三百元。</p>
因为当时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再一个特点就是价格“双轨”制。同一种物品,有计划内价格和计划外即市场价格,两个价格都合法。</p>
按照政策规定,计划内物资必须用于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生产、生活领域,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很难把握,你手中有权,是不是关系到国计民生你说了算。</p>
比如木材,计划内价格每方三、四百元,而计划外价格一千多元还很难买到。</p>
这种特殊时期崔生了一部分靠倒卖紧缺物资、计划内物资发财的“官倒”。</p>
姚飞熊做的就是这种生意。</p>
姚飞熊“乓”地一声打着了手里的进口防风打火机,把手里正在冒着烟的香烟往前成小路面前一晃,“成叔,你和我爸都是老土,抽这种外烟才有劲。国产烟就像咱华国的男人上了床,没劲。”</p>
成小路听惯了他这一类的话,笑骂道:“你小子,他娘的损人连自己也损着,你不是华国男人?”</p>
坐下后,他一本正经地说道“飞熊,你说说你那个小舅子,往后要他收敛着些,话不要说得太大。什么南洪的天下是他姐夫家的,周书记对这句话很生气。”</p>
姚飞熊把手里的烟在烟灰缸里按灭,眼神变得凛冽无比,“姓周的小子不识抬举?他还没尝到苦头,什么时候像姓涂的那样尝到苦头了就老实了。”</p>
(/68710/68710394/12570243.html)</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