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6章 蚂蚁的原罪(1 / 2)

来而不往非礼也,云野就是要拿蚂蚁集团开刀。</p>

别看马芸现在是风光无限的华国首富,但他干的那些事只要被爆出来,足够让他吃不了兜着走。</p>

很不凑巧,云野就知道他那些老底。</p>

未来马芸干了哪些事,为什么会退隐江湖?</p>

他的败落还得从那次外滩金融峰会讲起。</p>

彼时蚂蚁集团准备从上交所和港交所同时上市。</p>

号称全球最大IPO,估值超过两万亿!</p>

一旦蚂蚁集团成功上市,必将成为华国金融科技的传奇股。</p>

马芸作为蚂蚁的实际控制人、最大直接受益者,可谓是风头一时无二,妥妥的华国资本圈最靓的黑马。</p>

可就是这样一个牛人,却在外滩金融会议后跌落神坛。</p>

“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p>

“华国银行到现在仍然是当铺思维。”</p>

“华国金融没有系统风险,因为没有系统。”</p>

当着证监会、银监会的众多大佬的面,马芸说出这种话无异于打大佬们的脸。</p>

太膨胀了!</p>

不可否认,在数字经济领域,蚂蚁集团的确发挥了重要作用。</p>

蚂蚁金服有巨大的规模和影响力。</p>

在此之前相关部门也警告过马芸,但马芸根本听不进去。</p>

人家已经被史上最大IPO蒙蔽了双眼,愈发膨胀,口无遮拦。</p>

这么做无异于找死,毕竟蚂蚁是有原罪。</p>

蚂蚁的原罪是什么?</p>

蚂蚁金融的工具主要由两个业务部分组成。</p>

花贝和借贝。</p>

想必大家对这两个概念不会陌生。</p>

花贝培养你的消费习惯,借贝借钱吃利息。</p>

这种方式挣钱效率太低。</p>

因为需要持有大量本金,不然怎么借钱给别人?</p>

于是乎,蚂蚁选择成为一家披着高科技外衣的金融中介公司。</p>

举个例子。</p>

比如A借给B100块钱,然后B给A写了个收据,约定到期还给A120块。</p>

A拿着这个收据找到C,说是B找他借钱的借条。</p>

B的信用很好,肯定会还钱。</p>

但A现在继续用钱,想用这个借条找C借110块。</p>

C拿过借条给了A110块,到时候可以拿着借条去找B要120块。</p>

这样一转手,A立马拿到了100块钱本金,还赚了10块钱。</p>

于是A又可以继续拿着100块钱借给别人,然后找到朋友把这笔借款再卖出去。</p>

周而复始。</p>

蚂蚁就是利用这样的方式吃银行差价。</p>

它有得天独厚的大数据优势,然后又找准了定位人群。</p>

首先从定位人群来说。</p>

在蚂蚁之前,传统金融严格遵守28法则。</p>

银行主要收入来源主要还是服务那20%的有钱人。</p>

早些年普通人找银行借钱特别困难,条件非常苛刻。</p>

那时候的学生党和自由职业者基本上没指望。</p>

因为这8成的人群风险比较大,而且单价低。</p>

银行在技术上又判断不了你的信用。</p>

这就导致银行想做这部分人群成本很大。</p>

而蚂蚁却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判断这些人的信用。</p>

这样一来就能有效降低成本。</p>

这部分人虽然单价低,但是量大啊!</p>

于是乎,蚂蚁的商业逻辑形成了闭环,一个完美差异化的商业模式诞生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