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第506章 这么多巧合不会有什么猫腻吧?(1 / 2)

运动完,清洁之后,顾晓霞躺在李龙的身边,轻声问道:</p>

“活干完了吧?明天用不用再去了?”</p>

“还要去个半天。”李龙搂着她说道,“打的压井,昨天把水泥的事情给漏掉了。现在也能用,但两家都有孩子,调皮的话这压井的台子恐怕很快就会坏掉。我打算明天买袋水泥,过去给抹一下加固一下,中午前就能赶回来。接下来就没啥事了。”</p>

“嗯,应该的。”顾晓霞也是农村出来的,自然知道如果家里有个压井,而正好有几个小孩的话,那压井一年到头恐怕都不会安生。</p>

孩子们放学回来,或者顽耍回来,渴了是不会想着进屋倒水喝的,会直接到压井边上,一手堵着压井嘴,一手压着,等出了水之后,再松开压井把,堵口子的手露出一条小缝来,嘴凑过去慢慢喝。</p>

有时压满一管子水,可以几个人轮流喝,感觉这水比家里的茶水好喝很多。</p>

对于孩子来说,压井能压出水是非常神奇的操作,所以他们哪怕不渴也会忍不住操作一下。农村的压井台子如果不是混凝土砌成的,那么经常坏就是必然的了。</p>

“我那两个同事那天从咱们家离开后,接着好几天,时不时的就夸咱们家这里好那里好,陶姐今天还给我说,想周末带孩子过来到咱们家看看小鹿。说她家的孩子从来没见过鹿,只是从书里知道有鹿这种动物,咱们县里也没动物园,后面听陶姐说咱们家里有小鹿,孩子惊讶坏了,就想着周末过来看看,还说要买些东西喂小鹿呢。”</p>

“来呗,正好你们同事关系也亲近一下。”李龙无可无不可的说道,“咱们家平时比较冷清,有孩子过来也挺好,增加一点人气。咱们是不是也要努力一下,早点要个孩子了?”</p>

“那也不是想要就能要上的。”顾晓霞明显感觉到了李龙身体上的变化,有些羞涩的说道,“再说了,孩子有了,怎么带啊?”</p>

“有孩子你就别担心带的事情了。”李龙其实已经想好了,只不过现在并不是说的时候。母亲自然是能过来带孩子的,只是以母亲带孩子的方式,顾晓霞并不一定能接受。</p>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能不能要上孩子,至于怎么带,有许多方式可以解决。</p>

所以,现在就得努力。</p>

李龙转身,向着顾晓霞贴身而去。</p>

两个人一起努力,为孕育一个新的生命而运动着。</p>

第二天吃过早饭,顾晓霞去上班,李龙喂完狍鹿子,又逗了逗不再怕人的刺猬,然后开着拖拉机去买了水泥,往牧业队而去。</p>

自治区日报社的记者张新华和实习记者郑明月两个原本是打算去伊犁的,昨天听了县里的广播,决定修改行程,把这件事情搞清楚再说。</p>

作为自治区报社资深记者,老三届大学生,张新华到玛县住下的时候,县宣传方面的人陪同着。虽然明知道对方不在这里采访,但也是主动介绍着县里的情况,包括一些典型,希望留个印象。</p>

毕竟能上大报的话,那是大成绩啊。</p>

结果原本今天准备把人送走,没想到张新华突然说要留下来,宣传方面陪同的马干事马晓燕开心到懵了,这是要采访吗?</p>

张新华和郑明月两个在招待所吃早餐的时候,马晓燕去向领导报告,郑明月在桌前端着粥小声说道:</p>

“张老师,你说有没有可能这个稿子是因为咱们过来了,县里故意给编出来的?这也太巧了吧?”</p>

“不像。”张新华吃着花卷就着咸菜说道,“我认真的听了那个稿子,文笔有点稚嫩,写稿的人应该年纪不大,虽然改过,但能看得出来不像是老手写的。宣传部门要是因为咱们故意编这么一篇故事,不会写的这么嫩。再说了,最多半天时间,看看就知道了,如果是假的,你觉得我看不出来?”</p>

作为老三届大学生,张新华经历了很多,虽然在特殊年代下乡耽误了不少时间,反倒让她磨练出坚强的意志,以及敏锐的感觉。</p>

所以真假新闻一眼就能看出来。</p>

吃过饭,县里调派了一辆212汽车送她们去到牧业队。路上,宣传干事马晓燕就给张新华她们介绍:</p>

“这篇稿子是我们在牧业队的一个实习播音员写的。打电话到牧业队问她了,事情是真实的事情,大致上就是稿子里所说的那样。至于当事人,那两家人都在,但修房子的那个李龙不在。房子院子修好了,水井打好了,人应该就不来了。”</p>

“知道不知道那个李龙所在的单位?”张新华问道。</p>

马晓燕摇了摇头,说道:</p>

“电话里能了解的比较少,所以我想着到地方,问了那两家人应该就知道了。”</p>

张新华点点头,不再说话。</p>

这就对了,如果马晓燕能一口说出来那个李龙的单位或者所在的村队,那恐怕其中就有问题了。</p>

212开得很平稳,一个小时到达牧业队。叶拉娅早早就在路边等着了。</p>

她很激动。县里打电话说了,这可是自治区的大记者啊!随便指点两句,都够自己好好学一学的了。叶拉娅也没想到自己的稿子能惊动这样的大记者,心里真的是又惊又喜。</p>

“你就是叶拉娅啊,你好你好。”张新华微笑着和叶拉娅握手,这女孩看着表情有点诚惶诚恐,不像是装出来的。</p>

倒也没想到她能写出来这样的稿子,写实性很强。</p>

“张老师您好,郑老师您好!马干事好!”叶拉娅一个个握手问好,“哈里木家就在前面,我带路。”</p>

这个张记者虽然看着三十几岁,但目光很敏锐,感觉一眼就能把什么都看出来。叶拉娅顿时就有点紧张。</p>

郑明月想说我可不是老师,我就比你大两三岁,但这话是来不及说出来的。</p>

“上车过去吧?”马晓燕说道,“这样快一些。”</p>

“如果路不远,就走一走吧,正好我问一问叶拉娅一些基本情况。”张新华说道,“小叶,我这样叫你不唐突吧?我知道你们名字的叫法不是这样的,不过我们在报社的时候,习惯了和民族同志开玩笑,称呼的时候就这样叫了,有个叫叶尔森的,我们都叫他老叶……”</p>

“没事没事的。”叶拉娅急忙说道,“可以的,张老师有什么问题您尽管问。”</p>

“好的,我想问问那个李龙是什么时候过来给修房子的。”</p>

“前天,修了两天。前天给哈里木家修的房子、院墙,整理了地面,昨天给两家打了压井,那井水真的很甜。我们队里许多人都羡慕,今天早上不少人就去这两家里压水提回去喝,比河水好太多了。”</p>

“那他带了多少人过来,中午怎么吃饭的?”</p>

“带了六个人。”叶拉娅想了想说道,“前天中午是李龙从我们队里买了一只羊,大家一起吃的。昨天中午玉山江的妻子做的抓饭,我听她说,肉也是李龙上一次带过来的。”</p>

“上一次?”张新华发现了一个点。</p>

“是的,今年四月哈里木、玉山江他们的家人搬过来后,这个李龙来了三次了。第一次是给带来了米面,给孩子们带来了学习用品,第二次给两家带来了羊肉,这是第三次。”</p>

“原来是这样啊。”张新华现在确定了,这是一个非常值得自己挖掘的新闻点。</p>

她们两个去伊犁那边采风找新闻,是因为今年五月是自治区的第二个民族团结教育月。采集这样的新闻有上面的意思,也有为了民族团结的原因。自治区是一个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地区,在这个地方,要想稳定发展,民族团结是必须要大力宣扬和推进的。</p>

原本北庭州这边少数民族并不算多,新闻线索也都比较平常,张新华想找一些比较新颖一些的。</p>

眼下不就有一条可以挖掘一下的吗?</p>

到了哈里木家的院子,果然看到有人正在提着桶排队,老太太坐在门口的木头上,笑着捻着毛线。</p>

压井的台子有点不稳,但出水量很大,猛压上几下,一桶水就满了。院子里修整过,靠近屋子这边高一些,溢出来的水就流向了南面。张新华想着,如果那里种上菜就好了。</p>

看着叶拉娅陪着几个汉族人过来,院子里的人有些不知所措,有人问叶拉娅,叶拉娅就说这是自治区过来的干部,要问哈里木的妈妈一些事情。</p>

听着自治区的干部有事,打水的纷纷就离开了。</p>

哈里木的母亲站了起来,和叶拉娅说了两句,转身进屋。</p>

“阿姨说要给你们倒奶茶,我们进屋吧。”</p>

张新华摇了摇头说:</p>

“我先看看院子。小郑,把这个院子拍了拍,可惜没有他们干活的照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