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九德拖着如灌了铅般沉重的脚步回到家中。这段日子,朝廷组建北使团之事搅得众人不得安宁,他更是忙得晕头转向,如同置身于狂风中的落叶,完全没了自己的节奏。</p>
这件事还要从吴三桂引清军入关,赶走了李自成说起。</p>
这本是一个引狼入室之举,可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这一决定并未让朝廷的决策大臣们反感,反而被他们视作大快人心之事。</p>
他们甚至主张应尽快与吴三桂取得联系,借助清军之力剿灭流寇。在这些大臣们的心中,满清占据北京不过是想捞点好处,不会长期盘踞,日后可以从他们手中赎回京城。</p>
就这样,“联虏平寇”或者说“借虏平寇”的策略,自此成为了弘光朝廷的一项基本国策。就连史可法,此前在与多尔衮的沟通中,也反复表明“连兵西讨”的愿望,妄图在镇压大顺军后,与清朝建立长期友好的关系,确保两国相安无事。</p>
朝中的决策大臣们对这项国策一致认可,弘光帝本人更是对“联虏平寇”寄予厚望,急切盼望它能够成功。在这样的形势下,派出使团与清廷进行沟通和协商就成了当下最紧迫的任务。</p>
六月初三日,前都督同知总兵官陈洪范挺身而出,主动向朝廷请命,奏请担任北使这一重要角色。弘光帝接到奏请后,当即下令让他赶赴京城面见圣上。十三日,陈洪范顺利入朝。十九日,应天安庆等处巡抚左懋第因母亲死于北京,出于对母亲的思念以及为朝廷效力的决心,他表示愿意与陈洪范一同担任北使。弘光帝批准了他的请求。</p>
七月初五日,弘光帝对使团成员进行了晋升。左懋第被晋升为南京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负责管理河北事务以及联络关东军务;兵部职方郎中马绍愉晋升为太仆寺少卿;都督同知陈洪范晋升为太子太傅。如此,北使团正式组建完成。次日,弘光帝亲自召见北使左懋第、陈洪范、马绍愉,向他们详细晓谕此次出使的任务和注意事项。礼部尚书顾锡畴也呈上了祭告先帝梓宫的祭文、致清朝的国书、颁发给臣民的圣谕以及给吴三桂等人的诰券等重要文件。</p>
北使团成立后,有大量的准备工作需要完成。他们携带的“大明皇帝致书北国可汗”的御书、赐予“蓟国公”吴三桂等人的诰敕、数量不菲的白银和黄金等赏赐物资,以及整个行程的安排,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心筹划。这期间,卢九德忙得脚不沾地,几乎没有片刻的闲暇。</p>
可当他刚踏入家门,还没来得及喘口气,贴身小太监卢有才就急匆匆地前来禀告,说是屈尚忠身边的小太监有急事要向他禀报。</p>
“屈尚忠可是得了个好差使,他在扬州逍遥自在,这个时候找我能有什么急事?”卢九德忙了一整天,身心俱疲,心中正烦闷不已,此时不耐烦地嘟囔着。</p>
“启禀卢公公,是有紧急情报,屈公公特意叮嘱,此事只能告知您老人家,”屈可奇看了一眼站在旁边的卢有才,眼神中露出一丝迟疑。</p>
“有才是我的亲信,你不用顾虑,直说便是,”卢九德皱了皱眉头,语气低沉而严肃地说道。</p>
“这儿有屈公公的书信,卢公公一看便知,”屈可奇一边说着,一边从怀中小心翼翼地掏出屈尚忠给他的信,然后恭恭敬敬的双手递了上去。</p>
“什么?崇祯帝没死?”卢九德展开书信,才看了短短两行,顿时脸色变得惨白,大惊失色地叫道:“此事可千真万确?”</p>
“当然确定,”屈可奇赶忙回答,语速很快,“这两日督师史可法召集了黄得功、刘良佐、李成栋、黄蜚等人在扬州城议事,屈公公推测,他这是要联合诸镇支持崇祯帝。一旦他们联合起来,那可就真的是大祸临头了。”</p>
“当今圣上可是督师大人和江北四镇一起拥立的,屈公公为何认定史可法会支持崇祯?”卢九德眉头紧锁,沉思片刻后问道。</p>
“屈公公说,当初史大人原本想支持上位的并非当今天子......”屈可奇连忙回答道。</p>
“言之有理,”卢九德点了点头,脸色愈发凝重。</p>
史可法本就是崇祯帝一手提拔起来的臣子,在崇祯朝时就深受重用。而且,一开始史可法心中属意的皇位继承人并非福王朱由崧,而是桂王朱常瀛。只是在最后关头,遭到了马士英的算计,才不得不转而支持福王。</p>
如今崇祯帝死而复生,他转而支持崇祯帝复位,从情理上来说,本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看来,这次真的是麻烦大了。</p>
“信中屈公公说他要安排人手刺杀崇祯?”卢九德又问道,眼中闪过一丝惊慌。</p>
“为防夜长梦多,屈公公决定当夜就展开行动,他会亲自带人去刺杀崇祯,然后让我出城来京城向公公您报信。”屈可奇点了点头说道,“只是我不清楚刺杀行动进行得怎么样了……”</p>
屈可奇当天就连夜赶路前往南京,一路上马不停蹄。今日上午,他才好不容易进入南京城,却又赶上卢九德一直在商议要事,一直等到正午,卢九德才回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