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大惊。百姓尚可,诸子百家之人却个个错愕,满面质疑。
诸子百家争论了万年,肖逸却说诸家之道不可相提并论,怎能令人信服
肖逸不待百家之人发出疑问,当即道:“就以德、怨二事来论,诸道纷呈,各执一词,看似同一件事情,论的不亦乐乎。其实,我们仔细想想,当发现我们论的根本不是一件事。准确而言,应是背景、人群等因素的不同,导致了事情的千变万化,也导致了我们根本没有处在一个同等的平台上。”
众人感到此论有些耳熟,仔细一想,与名家之道颇为相似,但又有所区别。
这一番话,涉略庞杂,众人一时未能尽解。但要真正解释透彻又有些困难,肖逸遂转换一个角度,道:“百家之道,皆为百姓而立。我等所说道论,也是为了给百姓指明方向而已。可是,当我们论道时,可曾问过百姓的意见”
诸家一愣,面面相觑,从未有过如此想法,历来也无此先例。百姓身处底层,思维有限,向来是统御者明令禁止,百姓执行便是。年深日久,诸家也就忽略了百姓思想,百姓也不敢有非分之想。是以,经肖逸一说,众人神色颇为怪异。
肖逸微笑道:“这还是我们创道初衷的问题。不过,现在所讲的重点不在于此。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当我们论道时,问的百姓不同,其结果定然不同。例如,当儒墨论道时,问青州百姓,其言必然支持以直报怨;当问及徐州百姓时,其言又必然支持以怨报怨。这是何故”
百家面露笑意,显然认为此问题十分简单,世人皆知,根本用不着回答。
肖逸却道:“诸位定然以为,这是诸家教化之功,再正常不过。但是,诸位可曾想过,墨家在徐州讲道,一切道论皆对,可是到了青州讲道,却似乎全然不对。儒家易地而处,其结果也是一般。同样道论,换了地域,换了人群,其结果便截然不同。这其中的真正原因又是为何”
诸家愣然,好似明白了肖逸所说之意。
肖逸继续道:“人的思想十分复杂,但是有先入为主之性。但凡接触到一种思想之后,就会深入脑髓,根深蒂固,极难改变。我们从小接触自家之道,对自家之道深信不疑。各州内的百姓,在潜移默化中,深受其道影响,也自然没有异议。”
“从而,我们也就更加认同自家之道,沿着自家之道不断深入。只有当二家相遇时,我们才能听到不同之论。但是,因为身后有诸多百姓的认可,我们便以为自家之论正确,别家之论荒谬。”
想要将人们从过去的思想桎梏中解脱出来十分困难,故而肖逸剖析的十分详荆
只见众人渐渐有些明白了,肖逸才道:“二家相论时,看似只有彼此二人,可是二人背后却有着无数百姓的身影。这些百姓,即是我们论道的基矗”
说到此时,诸家终于恍然大悟。论了一辈子道,这时才发现此等问题,诸家弟子顿感五味杂陈,神情不一,其情难以名状。
直到此时,肖逸方得出结论,道:“各家论道的基础不同,所以说,诸家论道时,根本没有处在一个同等的平台上。”
刹那间,全场寂然,落针可闻。未完待续。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