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入宫(二)(1 / 2)

侍春光 墨绫 2177 字 3个月前

廊前鹦鹉叫声清脆,国公府内外侍人进进出出正准备着进宫的车马和贺礼。</p>

“她仍未醒么?”红菱端着铜盆已洗漱完毕进屋,看了一眼床前问道。</p>

冬花正在穿衣服,听后摇了摇头。</p>

“暮云,暮云,该起了,今日要进宫,莫可迟了。”红菱掀开帘子,摇了摇暮云的肩膀。</p>

床榻上的人此时正做着梦,她梦见如今自己正在一处风景秀丽的海边度假,她像鱼儿一般滑入水中,正向深处潜行而去。此时海底中有奇异的光亮,身边无数的鱼儿正向那汇聚。</p>

“嗯......再游会儿......”暮云转过身,嘟哝着。</p>

“快起来!”红菱掰过她的肩膀,凑进她的耳朵大声道:“要进宫去了.......”</p>

暮云无奈地翻身,此时视线已清明,她揉了揉睡眼,迷糊迷糊地问:“什么时辰了?”</p>

忽然又想起了什么,连忙翻身下床穿衣服梳洗。</p>

糟了糟了,竟睡迷糊了忘了今天要进宫,昨夜和她们聊的太晚了,又辗转反侧的睡不着竟到了三更天才睡着。</p>

“你坐好,国公爷吩咐过了,今天由我们两人服侍你梳妆打扮。”红菱把她摁回椅子上,绞了就要给她拭面。</p>

暮云连忙拿过帕子自己动手洗漱,道:“你们忙去吧,我自己来就好,何必郑重其事的,倒显得隆重了。”</p>

冬花噗呲一声笑了,正要说话。</p>

“沈姑娘,裴管事说您要是好了就到书房去一下。”琪儿已等在廊下。</p>

“知道了。”暮云朝窗外应道,然后简单往脸上扑了扑粉,又涂了浅色的口脂,又把昨日穿的那件衣服套上。</p>

“暮云,穿这件。”红菱拿着托盘里一件鲜色的罗裙给她,又道:“今日进宫得穿得光鲜些,才不至于丢了我们国公府的脸面。”</p>

“红菱,我就这样穿的挺好还是别换了。”她拒绝,倒不是因为昨夜被她们瞎说的吓着了,而且她一个国公府的绣娘穿这么鲜艳反倒是招摇太过。</p>

跟着琪儿来到书房时,只见裴衍亦正装待发,那件月白色的锦袍已穿在了身上。</p>

“好看么?”裴衍见她就站在门口,转身问道。</p>

“好看。”暮云点了点头,笑道。</p>

她的眼光果然不错,此时的裴衍气度悠扬,枉若神人。</p>

“你也一起去么?”暮云眼睛里有些期待,裴衍若在身边自己也许会没那么怕。</p>

裴衍一顿,走至她身前,替她撩起一抹碎发道:“别怕,即使他们问什么你就答什么,要是有不会的就向张世子示意,他自会替你周全。”</p>

“你今日要往何处?”暮云看着他问道。</p>

“去校场,张国公同僚赠有一匹西域烈马脾性刚烈,好几人几度驯服不下,于是他便让我一试。”</p>

暮云点了点头,欲言又止最后才道:“如此。”</p>

车马很快就停在了高耸的宫墙前,暮云不等侍从搀扶,自己主动下了马车。</p>

张培雲刚下了马,就要过来扶她,见此时她已站在一旁等候了。</p>

“沈姑娘倒是利索。”张培雲笑道。</p>

一旁早有等候的宫人上前引路,三人见礼后随即跟随进了宫门。通往太极宫的路上皆是青石砖木,如今已是深秋,有些侍从正在打扫落叶。</p>

张培雲低声给她一一解释这是什么宫那是什么宫,分别住着哪些人。</p>

“你对皇宫倒是挺熟悉的嘛。”暮云看着他笑道。</p>

“嘿嘿,小时候跟随父亲进宫,又和众皇子们一起受教当时还发生过一件异事。”</p>

“哦?是什么异事?”暮云好奇心被勾起。</p>

张培雲一默,低声道:“当年兽珍苑里曾养着一头黑豹,金瞳身长六尺趁侍从没有注意偷跑了出来在书苑里四处晃悠,众人害怕不已又一时捕捉不住,后来……”</p>

忽然,马蹄声在背后隆隆响起,三人纷纷闪避到一侧。</p>

暮云看着前方的马蹄灰尘微微侧目,心想:宫规森严何人敢如此放肆?竟敢在宫中跑马?</p>

“黄门,那两人是何人?”马上的车一挥编绳,止住了马,朝那个侍从问道。</p>

“糟糕。”张培雲低声啐道。</p>

“前面那个,似乎是张国公之子?”马上的人哈哈大笑。</p>

侍从连忙上前禀道:“回殿下,陛下今日在太极宫召见张国公世子和嘉奖智击胡人的民人。”</p>

张培雲朝暮云低声道:“那是二皇子李愔。”</p>

随后,又示意暮云一起上前行礼道:“见过二殿下。”</p>

李愔下了马,来自两人身前环顾了一下。</p>

暮云低着头,鼻子里嗅到一股似有似无的丹药气味,气味猛烈有点像胡椒和某些药草的混合物。</p>

“听说,当时在街市上识破胡人的是一名女子?”李愔的声音从头上响起,暮云能感受到那个阴影已来到身前。</p>

“正是,胡人凶猛,幸得识破。”张培雲侧身挡自她的身前,拱手向李愔行礼道。</p>

“哦?可是后面的女子?”李愔笑道。</p>

他的声音有些尖锐,又带着点玩世不恭的嘲弄。</p>

面前的人已发问,自己只能作答。暮云上前低头行礼:“回殿下,民女幸运,识破胡人都是当时周围民众的功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