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四十八章 提前侦查(1 / 2)

第八百四十八章 提前侦查</p>

津门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p>

当时的燕王朱棣以“靖难”之名举旗造反,就是从津门南下开始的。</p>

得胜后,朱棣亲下旨意,将古之地名“直沽”赐名为“津门”。</p>

意为“天子津渡口”。</p>

自明朝起,津门因漕运而兴,历经明清两代封建王朝,已然逐渐成为了南北运输重要交通枢纽。</p>

其内商贾云集,百年发展之下,最终形成了以母亲河“海河“为中轴的带状河港。</p>

一时繁华至极。临近晚清,这一状况才发生了巨大变化。</p>

鸦片战争后,在欧美列强的船坚炮利下,清政府于1860年将津门设为了开放口岸。</p>

等到腐朽不堪的清王朝覆灭时,小小的津门卫,已然被列强瓜分得七零八落。</p>

当时的津门,设有九国租借。</p>

分别为英租界、美租界、法租界、德租借、日租借、俄租借、比租借和奥租借。</p>

成为了华夏租借最多的城市。</p>

当然,有利也有弊。</p>

这些租界不仅促进的津门的经济发展,还推动了工业、商业、金融等多方面的快速发展。</p>

使得津门成为了当时华夏,北方开放的前沿和近代工业基地。</p>

而津门地区的日租界,也是小鬼子在我华夏,当时六个租界当中,地盘范围最大的租界。七七事变后,小鬼子派兵占领了津门。</p>

他们先后在津门成为了维持会、监管会等部门,期间还短暂地成立了一个伪政府。</p>

甚至,他们还将华北派遣军的军部,安置在了津门地区。</p>

而海光寺,这座康熙年间,原名普陀寺,后由康熙皇帝亲自改名为海光寺的寺庙,在遭受八国联军的焚毁后,便成为了小鬼子华北派遣军的司令部和宪兵司令部。</p>

…………</p>

两日后。</p>

海光寺日军兵营外面,一家名为溪水稠的日料店里,叶少鸿和苏文谦,正一边吃着干巴巴的日料。</p>

一边小心地观察着兵营外的情况。</p>

“咚咚咚!”敲门声响起,木质的槅门被人从外面拉开。</p>

白叶迈步走了进来。</p>

“七哥!”</p>

“喜多诚一的行踪轨迹我打听到了!”</p>

“他将于明日上午十点,乘坐平津铁路专列包厢,抵达津门!”</p>

“下车后,喜多诚一的安防工作,会有津门特高课直接接手,有一个中队的小鬼子宪兵进行保护工作。”</p>

“他将直接前往海光寺华中派遣军总部,参加华北派遣军的内部紧急会议。”</p>

“根据我了解到的情况,华北派遣军的司令官,似乎要换人了!”</p>

白叶不愧是津门地区的欢场皇后,她以女子之身,穿梭于复杂错乱的势力之间,能打探到的消息,确实超乎了叶少鸿的想象。她居然连华北派遣军司令官即将换人这样的大事,都能提前探知到一些消息。</p>

“哦?”</p>

“难怪了,我之前还在奇怪呢,为何喜多诚一会突然放下北平地区的事务,突然转返津门。”</p>

“原来如此!”</p>

现在的喜多诚一,已经不再是几个月前的津门特务机关长了。</p>

他是北平地区的特务机关长。</p>

还是华北地区的特务机关长。</p>

他是少将军衔,这个军衔,在小鬼子的谍报行业里,已然可以算是最拔尖的那几个人。</p>

他已然能算作是华北派遣军有数的几个军方大佬了。</p>

值此华北派遣军司令官换人的重要时刻,喜多诚一自北平返回津门,也就不奇怪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