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段日子,朱元璋也绝不好过。</p>
御驾亲征,这事情实在太大了!</p>
旨意刚刚传达,瞬间就迎来了几乎全体文武百官的反扑!</p>
文官集团,以开国丞相李善长为首。</p>
武将集团,以六王之首徐达为尊。</p>
以各种方式,从各种角度,都尝试去劝阻他,让他不要意气用事,区区北元以及瓦剌,根本不值得如此大动干戈。</p>
甚至,就连一直默默站在他身边,永远都无条件信任他的结发妻子,虽然不说话,眼神中也有劝谏的意味。</p>
可是!你们不懂!</p>
你们真的不懂!</p>
自始至终,朱元璋从未动摇。</p>
早在尚未称帝的时候,朱元璋说的话还不是金口玉言的时候,就已经无数次证明,大多数人的看法,未必是正确的看法。</p>
若是随波逐流没有主见,朱元璋就走不到今天。</p>
瓦剌!</p>
土木堡!</p>
朱元璋永远都不会忘记,秦枫在心声里说过。</p>
【土木堡之变,是大明由盛而衰的转折点】。</p>
那是咱辛辛苦苦,用命换回来的大明朝啊!</p>
由盛而衰?</p>
不!</p>
朕绝不容许那种局面再次发生!</p>
朕此去,肃北元,灭瓦剌。</p>
那些文武百官的劝阻,算得了什么?</p>
虽万千人,吾往矣!</p>
不过,心意虽然决断,但朱元璋却不是脓包糊涂的朱祁镇,他知道六十万大军的开拔远征,实在是非同小可。</p>
对于刚刚建立起来,亟待休养生息的大明王朝来说,势必会造成相当沉重的负担。</p>
他心疼,却也无可奈何。</p>
世间,从来就没有什么双全法。</p>
打仗打的是什么?</p>
到朱元璋这个层面,早就看得无比透彻明白。</p>
什么名将悍卒,什么奇计巧谋,都只是表象而已。</p>
打仗,打的只是“钱粮”二字!</p>
数十万大军,远赴漠北,人吃马喂将会是极其恐怖的消耗。</p>
对于能否成功肃清北方,朱元璋从没有过任何怀疑。</p>
什么档次,能跟朕亲自统率的大明兵锋相抗?</p>
可是……此战的巨大消耗,却是朱元璋不得不考虑的首要问题。</p>
钱粮之事,属户部该管。</p>
早在数日前,户部老尚书杨思义,就把他耗费了几个不眠之夜的奏折,递到了朱元璋案头。</p>
看到那个令人遍体生寒的数字,朱元璋也忍不住头皮发麻。</p>
竟然!要花这么多钱!</p>
仗可以打赢,但是这么大的一笔钱粮,从哪来?</p>
或许……可以加点赋税?</p>
这是杨思义奏折上,小心翼翼提出的一点建议,却不敢明言,而是用了春秋笔法,稍稍提示。</p>
唉!</p>
从朱元璋的内心来说,他当然是抗拒的。</p>
他永远不会忘记,当年就是因为吃不上饭,全家几乎都要饿死,他才一步步走上造反的道路。</p>
难道如今……我竟要变成自己曾经最讨厌的那个“朝廷”?</p>
大明建立至今,才不到两年啊!</p>
唉!</p>
朱元璋连连叹息,穿着毛老爹的那身行头,走在淳化县的田间地头,步履沉重,宛若一个陷入困顿的老人。</p>
毛骧等精锐侍卫远远缀着,暗中保护,竟也能隐隐感觉到这位九五至尊的纠结和郁积,更是大气都不敢喘,生怕触怒了情绪不稳的皇帝陛下。</p>
这时候,淳化县的水稻早就完成了收割,田里只剩下整齐的根茬,刀痕宛然,仿佛能从中窥见当日欢喜连天的收割场景。</p>
看样子,应该是丰收了呢!</p>
朱元璋终于多了一丝舒心,连日来心头的阴霾稍稍驱散些,心中默默盘算着。</p>
虽然杨思义算出来的那个数字相当吓人,但若是全国上下,都用了秦枫搞出来的灌溉新法,说不定……这比额外的收成,征收上来,就能稍稍弥补国库的亏空,最起码不至于让老百姓饿肚子。</p>
这岂不是两全其美?</p>
正因为抱着这样的念头,朱元璋才在大军开拔之前,再次来到淳化县,想要看看这个想法的可行性。</p>
现在,只是看到这些稻茬刀痕,身为行家里手的朱元璋,心中就有了点数。</p>
看这粗壮的根茬,每亩至少得有三石以上收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