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点与日本史料《丰太阁征外新史》和《大日本编年史》的相互应证的。唯一的疑问是,下雨天明军是怎么让大炮激发的呢?
在《丰太阁征外新史》和《大日本编年史》中都有日军对于明军的袭击毫无防备,甚至日军来不及披甲,松浦镇信父子便与明军短兵相接,松浦镇信膝盖中箭被救出来医治的记录。
经过对比你就会发现,三方的历史记录中存在的矛盾究竟应该以哪一方为准。
事实上日军若是真的如《两朝平攘录》所记录的,人人皆带鬼面,马匹也带面具的话,很明显是受到了口口相传的评说的影响,又或者是在为明军之败强行挽尊罢了。
后世很多文艺作品和游戏作品中(全战幕府)对于战国日本精锐的任务刻画,也很多参考了这里,但是彼时的日军装备实在没有这么富裕。
你要说平壤城内的是秀家的旗本,又或者是秀吉的旗本或许会有面颊这种装备,但是你要说小西行长和松浦镇信的九州泥腿子们装备得其这种华而不实的东西,就有点冤枉人家了。
至于马面颊这东西更是直到江户才成为大名卫队耍帅时候的主要道具。
不过《两朝平攘录》毕竟是明人所写的,多少有为明军平壤之败挽尊的想法。要是真的如实记录,突袭平壤大败而还,怎么凸显明军的英武形象?
而且当时的人们更愿意相信击退倭寇的明军是完胜的,平壤之败必然是来自卑鄙倭寇的突袭,谁又愿意相信,主动突袭而不胜的明军,居然是后来将倭寇推下海的同一只呢?
这一世小西行长第一军团的情况比历史上更差,京畿道出现权利真空,军粮转运的路径直接断绝,要不是小西行长在平壤周围征粮,日军恐怕已经陷入断粮危机了。
却说7日早上的下雨确实给明军提供了极好的掩护,日军不愿意上城驻守,被拍上来的朝鲜仆从军也都躲在了城楼内避雨。
雨水落地的声音成了马蹄声良好的掩护,以及周围的大雾很好的遮蔽了身形,直到明军抵达城下开始列阵的了,这才为日军所知。
随着祖承训一声令下,明军由爆破手使用炸药炸开了平壤七星门,骑兵以云雷不及掩耳之势杀入平壤城内,日军顿时乱作一团。
(作者不能理解,下雨天为什么大炮可以激发,只能以炸药破门的剧情替代了)
驻守在此的朝鲜仆从军根本来不及躲避就被明军的战马狠狠践踏在脚下,在祖承训的指挥下,各骑兵千户四散开来,向平壤城各处杀去。
朝鲜军队败了这么多场,难得有一场似乎的胜局,也都鼓起了勇气跟在明军身后向城内的日军杀去。
其实当看到城外明军的时候,日军已经有了反应,作为驻守在七星台的松浦镇信刚刚派人通知小西行长,自己就带人前去堵门,很多士兵甚至甲胃多来不及穿,匆匆披在身上便出去应战去了。
朝鲜的平壤虽然名为陪都,但是城市界面非常的脏乱差,外城的地面都是泥地,再加上连日的阴雨使得城内宛如泥潭一般,居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明军骑兵的行进速度,给了日军反应的时间。
前文不止一次说过,日军的主要作战兵器是枪,并不是后世文学影视作品中的武士刀。
而长枪恰恰是骑兵的天敌,特别是在这样狭窄泥泞的街道中,失去战马速度的骑兵,便由优势转变为了劣势。
换源app,&nbp;同时查看本书在多个站点的最新章节。】
绕是被数千日军团团围住,3000明军依旧丝毫不觉畏惧。既然马匹不足为用,士兵便从马匹上下来,持枪与日军步战。
有的士兵手中已经没有了骑枪,手中只有战刀、流星锤等武器,这种武器适合近身作战,下马之后会被日方骑兵针对死,因此不能下马的他们只能骑在马上左挡右支。
祖承训所在的3000明军,都是从辽东挑选出来的精锐,所有人最起码都有有一身皮甲,铁片布面家着甲率也超过30%。
明军仰仗着甲胃之利和个人的悍勇勉强与日军在城内战平。
渐渐地松浦镇信有些支撑不住,宗义智领着宗家军势前来支援,宗义智的领地很少,他所动员的军势很多都是日本浪人组成的。
对于这些闲散的浪人来说,战阵或许不行,不过在街道中乱战却是自己擅长的。可是就算是这样,日军依旧拿不下明军。
但是就在这个时候,雨渐渐停息,小西行长带着麾下足轻沿着平壤外城城墙饶了过来,站在城墙上使用铁炮向城内的明军射击。
面对铁炮的射击,身着布面甲的明军尚且可以保命,但是很多辽东骑兵身上穿的只是关外常见的镶铁皮甲,面对铁炮的射击打在铁片上还好,若是打在接缝处铁弹便将皮甲打破一个口子,收下这名明军的性命。
身上有甲胃的明军尚且如此,都不提着甲率的朝鲜军更不用说了,日军都懒得将铁炮射在他们身上,自有持弓众向他们倾泻箭羽。
尽管明军异常悍勇,游击史儒奋勇督战,千户张国忠、马世隆等人皆斩杀了十余名日军,但是他们三人都逃脱不了被铁炮打死的命运。
祖承训当然看到了城墙上用火器向自己军士射击的倭寇,尽管出羽士卒们举盾庇护之下,他依旧想要让人冲上城头,将这群犯人的家伙击败。
但是日军据城而守,专门派人堵塞了攀城的楼梯,又派人专门守备在此,用石块乡下砸想要翻越障碍的明军,明军一时之间竟不能上。
双方从黎明战至中午,明军终于支撑不住,祖承训在自己家丁的保护之下向城外退走,至于当初跟着明军入城的朝鲜军队早就溃败了。
平壤之战最终以明军的战败收场,但是城内的日军也不好受,明军悍勇异常,往往1个明军要~3个日军垫上性命才能讨取。
战后经过统计,日军共战死100余人,伤1600余人,其中光武士、浪人就有400余人,主要是松浦家的武士,松浦家经此一役算是将自己军队的嵴梁骨打断了。
拒守城楼射击的小西行长也不好受,光铁炮就打炸膛了上百挺,为了帮助松浦镇信和宗义智挡住明军,自己也搭进去了好几百人。
除此之外各家的重要武士如秀吉派给第一军团的监军小野木公乡的弟弟小野又六就战死了,护卫其左右的丰臣旗本0人战死了个。
小西行长战死了1个弟弟,1个从弟,界港豪商日比屋了珪通为了实现阶级跨越,通了关系送进第一军团的孙子日比屋晴助也战死了。
至于仆从军光战死的就有30余人,受伤00多人,要知道整个平壤仆从军只有300人,可以说七星门附近的仆从军几乎全军覆没。
而明军也不好受,光军官就战死了一个参将、个千户和一个游击,战后经过检点发现,明军共战死了700余人,伤300余人,对于只有3000明军的祖承训军团来说也已经伤筋动骨。
至于那只人数相等的朝鲜军,明军才没有精力去关心呢,不过更具后来朝鲜自己通报来看,战死、逃跑了1300余人,后续共计收拢100余人。
眼见日军从城内逃走,小西行长派出了一部分日军想要追击明军并扩大战果,但是反而被明军反身回击,日军怎么都想不到逃走的明军居然还能反击,丢下00多级首级灰熘熘的逃回了平壤。
平壤之役,由6000大明与朝鲜联军对战1000日军及朝鲜仆从军,双方战斗半日,最终以日方的惨胜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