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以后,督察院御史如期而至。</p>
孔博先是为他准备了一顿质朴又不失精巧的接风宴。</p>
御史平素里大鱼大肉吃惯了,冷不丁吃顿清淡的,还觉得挺不错。</p>
接着,孔博又带他参观了安北城的防御工事。</p>
当御史看见满工地都是简易而略显粗糙的工具时,忍不住多问了几句。</p>
孔博将犯人们制作工具以提高效率的事认真解释了一遍。</p>
御史闻言,颇为赞赏地点了点头。</p>
他当然不会像前北境太守那样,认为对犯人的惩罚,要重于对边境的保护。</p>
只要是有利于修筑防御工事的方法,无论是他,还是朝廷,都持鼓励态度。</p>
巡视完工地,孔博将人带到了田里。</p>
此时,小麦已进入抽穗期,细小的麦粒挂在麦秆上,看起来十分喜人。</p>
御史又询问了几句,知道还有一段时间才能收获,便走出了大棚。</p>
京中的情况他是清楚的,也知道原本承诺给北境的粮饷无法到位。</p>
那么,北境能够自食其力,自然是最好的。</p>
御史望着这片大棚,问道:“如这样的田地,还有多少处?”</p>
“只有这一处。”孔博回答。</p>
御史稍显失望。</p>
这块地虽然大,但连安北城一个城的粮食供应都不够,更不要说是整个北境了。</p>
等北境的存粮用的差不多,再没有其他供给途径,势必要闹出乱子。</p>
孔博解释道:“御史大人,这块田地,是为了试验用的。第一次尝试,不知能不能成功,所以才没敢大规模种植。不过,经过这一个冬天的摸索,我们渐渐掌握了一些诀窍,下次可以大规模种植了。”</p>
御史觉得,这倒也说得过去。</p>
孔博是个谨慎的,在没有把握之前,不投入过多的人力物力,做事情的思路并没有错。</p>
他问:“那你递交的公文上,称前太守擅自挪用银饷,搞大棚种植,结果颗粒无收的事怎么说?”</p>
“大人要不要随我去飞云城看看?”孔博问。</p>
御史点点头。</p>
他在安北城已经巡视得差不多了,是时候去飞云城,调查一下前太守的事了。</p>
两人坐着马车,直接赶往飞云城的城郊农田。</p>
下车之后,孔博带着御史进了大棚。</p>
御史仔细观察了一番,觉得这些大棚和安北城的并无二致。</p>
为什么同样的大棚,有的作物能成活,有的就不能成活呢?</p>
因此,当孔博拨开泥土,让他查看烂在地里的种子时,御史问出了心中的疑惑。</p>
孔博解释道:“大棚只是一个保暖措施,但实际操作起来,还有许多需要摸索的细节。前太守到安北城的时候,我们就与他说明了这个情况,但他等不及我们摸索出成熟的种植方法,就抢了我们的粮种,在这飞云城郊外开了这些地。”</p>
说着,他从马车里拿出一个匣子,里面详细记录了相关的信息。</p>
这些信息,都是这半个月里,他搜集并整理的。</p>
包括但不限于前太守花费了多少银钱,这些银钱的来路是什么,以及他为了建大棚,赊下了多少账目未清等等。</p>
御史收下了匣子,打算回到府衙以后再细看。</p>
两人又同行了一段路,各自谈了谈对时政的看法,御史还问了些孔博治理安北城的心得。</p>
回到府衙之后,孔博将这半个月以来整理好的所有公文呈给御史。</p>
御史见资料详细,证据线清晰,省去了自己不少麻烦,对孔博的工作十分满意。</p>
余下的事,就是按照公文所写,逐一核实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