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我的墓志铭:明相国朱子玄行状(2 / 2)

……

京城,

喧嚣诡异的氛围中,又过去了数日。

这几日中,

闻道、韩祥、首善等十五家书院,联合首倡阳明官学的白檀书院,一起发起了“联席大讲”活动。各地名儒大师纷纷莅临,远近各地士子也是闻风而动,一时间都挤到了京城。

老百姓一时间见到那么多士子,也是感慨不已.有些老人甚至说,自永乐帝迁都以来,这北京还没那么热闹过。

而令百姓担忧的是,这些士子又个个张口闭口就是阳明官学,与朝廷所主者,完全不同。于是,气氛在热闹之中,也透出一股诡异。

这几天,

朱墨都宅在家里,连那个老仆人都请假回家了,说老伴生病,要会去操持。朱墨给他支了银两,他却不敢拿。

那一刻,

他只觉得天地虽大,却没有他朱墨的容身之地……

只不过是想为百姓某一条生路,以避免大明的总崩溃,虽说也得罪了严家,有时候出手狠辣一点,可那都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埃要不是严家那么咄咄逼人,他又何必诛心诛肺得搞?

吕坤虽然来过一次,却也只敢在天黑后,安慰一会儿也就走了。

朱墨只觉得自己像死了一样,心里是一点生气也提不起来。她自然也想到了身后之事——

自己的所作所为,在历史上能留下什么呢?

也许后人会把自己比拟为唐朝的王叔文?搞了短短数月,搞了多项改革,可以说为晚唐开辟了续命之路,但自己却凉凉……

或者,把自己看成加速明朝灭亡的人?毕竟,正是因为自己搞了那么一把,封建官僚的势力反而更大了。这就应了杯水车薪这句话,大火之中,投入一点点水,反而会把火势激发得更旺……

为了避免后人误解,他这几天也写了一篇文章和几首诗,文章题目叫《朱子玄相国行状》,准备托吕坤保存下来,等到若干年翻案之后,再给自己树块碑,把这篇短文刻上,也好让后世百姓知道我朱墨曾经的奋斗,如果贱民仍然还是贱民,那么就吸取自己的教训……

至于称相国,朱墨觉得还真担得起,毕竟自己是全盘谋划,也开了良好的局面,内外皆有不错的成绩。其实就算自己死了,张居正如果能崛起,仍然会把具体的政策继承下去的。对这点,他心里有数的很。

几番提笔,最后写了一篇很短的行状,权当墓志铭了——

“明相国朱墨者,字子玄,初为清虚观道人,性超脱,好奇计。尝云游京师,兴之所至,充翰林院供奉学士。公雅擅青词,先帝每善之。三十九年,公哀百姓苍生,乃谏先帝行重典、振衰世,语皆在《运朝疏》,其旨则治乱之由、革命之道,将使尧舜大道复现于世。先帝深然之,以为布衣卿相,主变法江南。

公于诸般大政,皆变通无碍,百姓大益。又逼和俺答于草川,建封贡州,边郡赖以安。时人每称之,以为管仲卫鞅之属。而公之变法,每以百姓庶民为依归,缙绅亟恶之,倡言朱墨者秦墨也,乱圣人之制,当车裂以儆后世。嘉靖三十九年末,公蒙冤系狱,有劝之去国者,公每曰:吾与民同生死。又自撰行状,曰:后五百年当有知我者。四十年初,公殁,时人哀之。”

这几天不知看了多少遍,

朱墨觉得也就只能这样了,说多了,也没有人听得懂,反正五百年后自己的冤情肯定会昭雪就是了。

这日,

昏睡之中,吕坤又来看望,朱墨将行状付之,道:“老吕啊,吾身后之事,还望你多劳心,有尸也罢、无尸也好,他日任选一处青山,刻此状为铭,也好让后人知道大明曾有我这号人……”

吕坤这几天也被空前的舆论浪潮吓坏了,连带他也被所有同僚所排挤,而各种传言,的确已经在说朱墨将被车裂……

他想起大同的事,眼泪不禁哗哗而落,道:“子玄兄,吾一定会将你的所作所为全都记下来,待世道稍清,就刊刻于世……呜呜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