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0章 舆论的影响(1 / 2)

一座酒店套房的客厅沙发上,王佳卫微微弯腰坐着,看着眼前笔记本电脑里的新闻和评论,都是有关《希望》的。

作为戛纳评委之一,上网浏览入围影片的评价报道本就是他的工作。

看到《希望》出现负面新闻,这也在他的意料之中。

他也没去多猜背后之人是谁,舆论已成既定事实,在这方面多想没太大意义。

以往华国影片出现在国际电影节上,也总会遭受到莫名其妙的诋毁和不屑。

他、陈恺歌、张义谋等人早已习惯如此,面对这般情况不予理会即可,在这国际舞台的舆论场上理会了反而会越闹越凶,于己不利。

电影艺术无分对错,再怎么找茬也没有绝对的正确和绝对的错误,只能引起小范围的争议罢了。

也因如此,往往这样的诋毁总是看起来雷声大,但实则影响的程度只是雨点小。

但这次的《希望》不一样,《希望》出现舆论是他没想到的,其中舆论跟电影艺术没任何关系更是让他感到有些猝不及防的。

给一部电影找茬,不找镜头问题,不找光影问题,不找演员问题,不找场景问题,这些电影艺术专业方面的东西全都抛开,却盯上了加起来才一两分钟的回忆式片段画面,并以此绕开电影本身而上升到国际话题层面。

这不仅在戛纳是第一次出现,估计在全球所有电影节上也是第一次有这样的舆论情况。

如果去找《希望》专业方面的茬,除非找到能影响《希望》质量上很大的漏洞,不然拿专业方面小的瑕疵去黑《希望》,瑕不掩瑜,这并不能影响到《希望》还是有优秀。

《希望》的优秀也是很多受邀嘉宾和评委都有目共睹的,一些小的瑕疵并不能影响什么,以此为借口来诋毁也并不能让人信服。

这背后搞《希望》的人有点阴险,此人也明白用专业方面的争议搞不定《希望》,所以才盯上非专业的元素。

一部来自华国的科幻灾难片,其中灾难场景大部分是欧美地区,华国灾难场景只是小部分,欧美地区全是大海啸、大地震等惨绝人寰的景象,华国本身的灾难景象仅是一晃而过。

由这个情况引申出质疑:《希望》带着偏见而来《希望》制作团队是在侮辱欧美

这种质疑跟电影本身已是毫无关联了,这也脱离了戛纳评选的考虑范围点。

但效果很明显,搞出这样的舆论,成功的把欧美群众带偏了。

和国内影视节的受众情况不一样,欧洲的艺术气息很浓,对三大电影节关注的民众非常的多。

关注的人很多,但能来参加的人肯定是少数。

有大把的人没看过展映,更没看过《希望》,这样的情况下面对这样的舆论,局面可想而知。

就如同外国拍一部影片拿到华国来参与电影节评选,在评选阶段的时候就爆出黑料,这部影片辱华。

但凡国人在网上看到这样的新闻,特别是那些没看过作品的人,想都不用想肯定就会对该影片进行辱骂和抨击。

这也是当下欧洲民众面对《希望》这样的舆论,产生的几乎一面倒的恶言倾向的局面。

“流言可畏。”王佳卫摇了摇头。

背后的人看似找到了《希望》的漏洞,但这个漏洞他认为是没什么问题的。

华国是一个国,欧美是两个洲,由很多国家组成。

那么,为了体现全球性的灾难效果,将灾难场景平均分布一下,华国灾难场景的展现时间只是其中的小部分,这不是很正常的结果么

但没看过《希望》的欧洲民众不知道啊,看到新闻这样的舆论,《希望》侮辱欧美这一下子哪管是真是假,全都义愤填膺似的来骂《希望》。

这也是他感叹的,流言可畏!

但凡去看一看《希望》,那些在网上谩骂的民众就会知道这个舆论有多离谱。

“离谱归离谱,但这对《希望》的评选肯定会产生影响。”王佳卫如是想。

戛纳的评委大部分都是欧美人,票选的情况又是实名制的。

这些欧美的演员或导演评委,为了保持住在民众眼里的形象,保不齐就会违背内心选择不给《希望》投票。

“这是肯定会有的情况。”王佳卫心里笃定,如果在正常评选环境下,那些所谓的“同事”会带着很公正很公平的态度,可一旦出事了就会纷纷揭开虚伪的面具,当了四年戛纳评委的他对这一点深有体会。

“恶意诋毁就是恶意诋毁,看过《希望》的嘉宾和评委肯定都心如明镜,这样的舆论或许对《希望》有一定影响,但并不代表《希望》就没任何机会了。”王佳卫对此评估。

这届戛纳《希望》是最大的黑马,是很多专业人士和评委心目中与众不同的存在,它深知这一点。

为什么这么说

《希望》和别的影片最大的不同,不在于它是华国第一部科幻,不在于它的画面是多么多么的惊艳和好,而是在于它的场景构图、镜头设计、细节设定等东西能够让人学习和借鉴。

一部短片,竟然能让专业人士在专业层面上有所收获,这是什么概念

如同上世纪60年代的《太空漫游200》,全球影史上第一部科幻大片,也是后续科幻电影的启蒙作品,被无数导演、制片人和编剧引用和借鉴,给后来无数科幻片做出了拍摄参考。

若说这部电影的剧情和画面真的很牛以现在的视角来看也就一般般,但它存在的意义、价值和对影坛的贡献是非常巨大的。

《希望》跟《太空漫游》比这肯定比不了,也没法比。

但《希望》拥有和《太空漫游》同样的一个属性,它的道具细节设定、首创的倾倒场景构图设计、首次出现的以普通高清镜头拍摄出来的3d画面、以平行的场景和人用简单镜头加上错层的蒙太奇剪辑手法呈现的多重空间镜头。

这一连串的东西,是让很多嘉宾导演、评委导演及专业人士为之惊叹,且能借鉴和应用的元素。

简而言之,《希望》为看过它的所有影视从业者,提供了剧本设计、镜头设计、场景布置上的灵感收获。

这就是《希望》第一阶段为什么有45票的原因,这也是《希望》在第一阶段为什么在评委会中出现一面倒的支持的原因,这更是为什么《希望》能甩开竞争者一大截票选的原因。

其它的文艺片,不管是《夏日挪威》的乡土人文气息,还是《黑洞》的人性贪婪的讽刺,亦或是《烈日余晖》的反战和人道主义。

这些文艺属性,通通是人们内心中已知的东西,只是附加上镜头和包装一层艺术让观众重新感受一次罢了。

《希望》有很多未知的东西,有很多观众以往没感受过的东西,这些东西在观众眼里看起来惊艳,在专业人士眼里却也可以用来学习。

他第一天看过《希望》后,也是没有想到,一个草创的剧组班子竟然能拍出这样的短片,导演文木野当时还是一名大三的学生,这就非常优秀。

或许正如文木野那天的采访说的,面对未知的那无垠无限的想象力,才能无拘无束的让华国没有的科幻成为一切皆有可能。

这就是《希望》,评委和嘉宾心目中的黑马,也是这届戛纳具有独特意义的存在。

也是如此种种,他才想着,即便有舆论,也不代表《希望》没获奖机会,况且舆论明显是故意的、恶意的,不是自发的。

“舆论还不算大,被影响到的评委应该不多,以《希望》的独特之处来看,第二阶段赢下《烈日余晖》不难,等《希望》进入最终阶段再看看什么情况。”王佳卫做下决定。

他不准备在《希望》第二阶段为《希望》说话,这也是他的私心。

《希望》刚出现舆论,戛纳唯一的华国导演评委就为华国作品积极站台。

人心复杂,保不齐又会出现什么争议。

对他自己会造成不利影响,或许也会不利于《希望》的评选。

最主要是舆论的出现,对《希望》能产生多大影响,目前尚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