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赞普劝李瑄造反,黄河源头
落叶凋谢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40章 赞普劝李瑄造反,黄河源头,公媳欢情沈曼最新章节更新,落叶凋谢,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李瑄向廖峥嵘吩咐道。</p>
他觉得一旦战斗结束,李隆基定会第一时间,让他回长安献俘,以向天下百姓和域外百国炫耀功绩。</p>
在丝绸之路上,吐蕃一直被认为是能和大唐叫板的国家。</p>
现大唐一战灭敌三十三万,擒拿吐蕃赞普,杀吐蕃首席宰相,擒吐蕃大臣数十,擒吐蕃叶如如本,擒吐蕃内四王之中的吐谷浑小王、象雄王、党项王,擒吐蕃附属的通颊王,降伏苏毗王,斩吐蕃元帅那囊尚杰斯秀亭,斩、擒拿吐蕃大将、诸附属王子数十。</p>
这种耀眼的功绩,放在古代,能相比的也屈指可数。</p>
主要是吐蕃因为雪域高原变暖,蓬勃发展后,变得太强大了。</p>
华夏的周围的胡人国度,唯有鼎盛时期的匈奴和突厥可以比较。</p>
“遵命!属下一定安安稳稳护送吐蕃赞普回湟水城。”</p>
廖峥嵘领命。</p>
尺带珠丹看自己被李瑄的亲卫架着,想说什么,却没有说出口,只能低下头,精气神仿佛被抽空。</p>
其他的吐蕃诸王大臣,李瑄上前询问他们的身份后,让赤水跳荡将他们押回柏海。</p>
他们部落,正在由高秀岩、安思顺进攻。</p>
届时唐军一定会获得不菲的财宝。</p>
“启禀李帅,这是一支金箭,像是传说中的赞普金箭。”</p>
亲卫在脱吐蕃近卫军铁甲的时候,看到一支七寸金箭,立刻交给李瑄。</p>
战斗结束,吐蕃尸体身上若着盔甲,哪怕是皮甲,也会被脱走。</p>
铁甲最轻也得三十多斤,重的甚至五六十斤,哪怕不穿,回炉重造也是大量的资源。</p>
“是赞普金箭!”</p>
李瑄把玩一下七寸小箭,知道这不可能是赝品。</p>
赞普金箭贯穿吐蕃从松赞干布以来的历史,是吐蕃最贵重的赞普信物。</p>
他将赞普金箭呈给李隆基,就算地方文武献上金山也比不上。</p>
清理完战场,李瑄回到柏海。</p>
又是惊起将士们阵阵惊呼。</p>
李瑄在想如何在柏海、巴颜喀拉山口、香日德驻扎兵马。</p>
现在已经抓住尺带珠丹,其中许多骑兵来自河东、朔方。</p>
战后一定要回去,他总不能把河东、朔方骑兵都截留。</p>
既然是防守,要派遣以步兵为主的边军。</p>
在李瑄看来,接下来只要牢牢守住这三处地域,吐蕃反攻的可能性不大。</p>
柏海是练兵地,将香日德河和巴颜喀拉山口设立为关隘。</p>
柏海连接两段,随时可以支援。</p>
一番游走观察后,李瑄决定建立神威军在柏海,步兵一万人,骑兵五千人,皆为双马骑兵。</p>
建立绥戎军在巴颜喀拉山口,步兵五千人,骑兵两千人。</p>
建立定戎军在香日德河,步兵四千人,骑兵一千人。</p>
李瑄打算说服李隆基招募扩充,而非调遣兵马。</p>
如果招募,更符合李瑄今后的战略。</p>
他会从吐谷浑、党项、苏毗、白兰羌等部招募一批人。</p>
“启禀李帅,在星宿川附近,发现吐蕃的千户所,那里有许多冬夏牧场。”</p>
李瑄正在观看山河之势的时候,荔非守瑜向李瑄禀告。</p>
“有牧场,说明有大量马牛羊驼。明日发兵,攻下那个千户所,让他们臣服大唐。”</p>
李瑄向荔非守瑜回复。</p>
星宿川在柏海以西,紧挨着约古宗列曲,临近黄河源头。</p>
柏海是吐蕃重要地域,周围设立千户所,便于控制。</p>
一个千户所,理论上有一千帐以上牧民。</p>
实际的数量上,有多有少。</p>
李瑄也想在柏海附近建立一些牧区。星宿川的吐蕃千户所,正好征服,让他们为唐军圈养牲畜。</p>
第二天,李瑄亲自率领骑兵到星宿川。</p>
那里的吐蕃牧民其实知道唐军在柏海,但苦于无路可逃,只能在瑟瑟发抖中。</p>
因为约古宗列曲靠着巴颜喀拉山口。</p>
唐军扼制柏海、巴颜喀拉山口、香日德河,到处都是探马,他们没长翅膀,飞不出去。</p>
吐蕃在星宿川的千户所和大多数千户所一样,已经几无青壮了。</p>
男人,都是不到五尺的小孩,和一些只能放牧的老人。</p>
他们的家人,在几场战役中,被俘被擒。</p>
“轰隆隆!”</p>
唐军五千轻骑,踩着积雪到达星宿川。</p>
无边壮丽的山河,在这一瞬间被打破宁静。</p>
一队队的唐军骑兵散开,将营帐的区域分割包围。</p>
有的人从牧场逃出,依旧被唐军追上。</p>
在唐军的刀枪之下,千户所没敢反抗。</p>
纵然对唐军恨之入骨,在长者的要求下,他们放下弓箭、投石索、刀矛。</p>
这里的千户长去青海后,再也没回来,他们失去主心骨。</p>
李瑄令士兵,不得伤害这些老弱妇孺。</p>
只是将千户所内的吐蕃贵族给抢了,金银珠宝带走。</p>
至于牲畜也被没收。以后这些牧民为唐军养牲畜,李瑄保证他们饿不着,冻不死。</p>
立场不同,李瑄在征服吐蕃前,无法像对待吐谷浑一样对待吐蕃。</p>
治下的吐蕃人,李瑄已经想到治理办法。</p>
他麾下有许多吐蕃男子俘虏,不论是之前的九曲,还是现在柏海以北,唐军所俘虏的吐蕃百姓,估计有数万帐,数十万人。</p>
如果这数万帐有家人活着,只要好好为大唐办事,就把他们男人放回去。</p>
至于那些充当劳役的吐蕃俘虏,哪怕没家人赎他们,也可以安排他们与吐蕃女子婚配。</p>
在大唐俘虏中,不论是吐蕃奴隶,还是吐蕃人,都是一样的待遇。</p>
如此,吐蕃奴隶更容易归附大唐,为大唐所用。</p>
当然,这只是初步控制柏海以北的吐蕃人。</p>
以后还会筹备其他的计策。</p>
“启禀李帅,千户所中有老幼马匹一千余匹,牛羊牲畜十一万余,其中以幼年居多。”</p>
高适统计牲畜的数量后,向李瑄汇报。</p>
“此千户所是纯粹的游牧千户所,牛羊不少啊。”</p>
许多牲畜是幼年,其年长的牲畜,应该都被赶到青海当粮食了。</p>
许多吐蕃千户所都是一边种地,一边游牧,那样更加稳定。</p>
“这里水草肥美,只要没有疾病,牛羊一定大丰。”</p>
高适向李瑄说道。</p>
在敌对关系下,高适认为征服吐蕃人没什么不对。</p>
之前吐蕃在达化屠城,唐军要是把吐蕃人放走,那才是缺心眼。</p>
李瑄已经很仁厚了,之前皇甫惟明可是在九曲大开杀戒,以眼还眼,以牙还牙。</p>
被俘虏的吐蕃人,李瑄一直要求各地管理者,使他们吃饱穿暖,不得虐待,违者严惩。</p>
吐蕃人只要好好干活,不搞事情,在大唐境内都活的不差。</p>
“达夫,几年前,我一直想着看到黄河的源头,现在我做到了。”</p>
李瑄与高适一起,来到约古宗列曲。</p>
“黄河波澜壮阔,他的源头竟然如此窄小。这是我们生生不息的根源所在吗?”</p>
虽然此地结冰,但高适仍能感受到一脚就能迈过去的地方,若非李瑄所说,他不敢相信这是黄河的源头。</p>
汉人早在张骞出使西域的时候,就一直在寻找黄河的源头。</p>
但却找错了,那时汉人推测叶尔羌河是黄河的源头。</p>
用后世人的思维看,这错得很离谱,叶尔羌河可是在西域。</p>
但寻找黄河源头,自然不能顺着黄河向上游行走,因为许多是崇山峻岭阻挡,不可能过去。</p>
就比如多玛距离柏海很近,但隔着许多山峰。</p>
以至于有汉人到达星宿川,却不认为这是黄河源头。</p>
由于山脉阻隔黄河路,再看一条小溪,这太离奇了。</p>
在世人眼中,动辄咆哮,造成万人苦难的黄河,源头一定有让人幻想的故事。</p>
“黄河的源头,不过是几个泉眼。这股涓涓细流在漫长岁月中冲刷、沉淀,最终汇聚成一条汹涌澎湃的大河。”</p>
“达夫,我们要努力啊!”</p>
李瑄知道高适一时难以理解,大有深意地说了一声。</p>
“李帅的广博,属下无法企及。属下一定跟随李帅的脚步,见证您的伟大!”</p>
高适放平心态,向李瑄拱手一礼。</p>
别人这么说他不信,但他相信李帅。</p>
李瑄随即让随军将这一大事件记录。</p>
天宝六载,一月二十一日,四镇节度使李瑄探黄河源头……</p>
包括黄河源头的形成,和其他细节,都会呈给李隆基和天下百姓。</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