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字手痛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565章 归墟,军官(巨肉高H),码字手痛,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李静看向胡文郎,已经意识到胡文郎的厉害了,“没有。”</p>
胡文郎笑意越发明朗,“这酷吏也分人,当日周铁衣能够在右将军府低头,是因为他笃定可以借助右将军将他赶出府中来做一个孤臣,让圣上放心,这是谋中之谋,一步三算,但高文灿那个蠢货没有这个本事,现在别人让他低头,那就是给恶狗拴上了绳子,若高文灿今日面对周府低头,那么他就会在天后和圣上心中除名,这对于一个倾心于权力之人,比死了还难受。”</p>
“所以张三和王明义给高文灿支的这一招,肯定是救高文灿的同时,也是在废了他的前途,这也符合张三和王明义对高文灿的态度。”</p>
李静轻舒了一口气,“他虽然蠢,但至少意识到了这点。”</p>
胡文郎笑道,“一个不认输,被逼上绝境的酷吏,你说他会不会更加孤注一掷,最后一搏?”</p>
李静眉头皱起,高文灿还有什么地方可以赌的?</p>
他忽然眼前一亮,高文灿以前的来历肯定没有什么可以赌的地方,他唯一能够赌的东西就是书库!</p>
那晚书库一战之中高文灿也进去了。</p>
不过虽然李静眼线遍布天京,但是书库之战中都是最顶级的战力参与,普通眼线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李静也只能够猜测,“高文灿在书库之中得到的东西……他手中有人屠抑或是贤弟的盖棺定论?!父皇居然没有将这盖棺定论收回,而是仍然交给高文灿?!”</p>
这让李静有些无法理解,不懂为什么这么重要的盖棺定论父皇为什么不亲自处理,而是交给了一个只有四品的高文灿保管。</p>
胡文郎说道,“应该是人屠姜太一的盖棺定论,如今周铁衣在太乙观上欲成就三十三天,本尊脱身不了,冠军侯复苏之后已经携三天前去阻止,但现在太乙观上空仍然是僵局,打破这个僵局的办法,最终还是落到人屠姜太一的道统之上,而当初姜太一的封印很是奇特,就算拿到了盖棺定论和儒释道三家的解禁之物,也不是那么简单,刚好我对这件事略知一二。”</p>
李静神色越发郑重,略知一二?恐怕不是一二那么简单吧?</p>
要知道当时为了封禁人屠姜太一这位兵家亚圣,诸子百家齐出,儒释道三家使出了浑身手段,虽然最后没有能够完全抹消姜太一再历史中的名号,但是封禁的一切秘密只有儒释道三家最顶层才知道,这一点连大夏皇室都不知。</p>
现在突然出现的一位小说家就知道这件事,不得不让李静猜测胡文郎的真实身份。</p>
怪不得周铁衣会对胡文郎这么重视,想要让胡文郎成为周铁戈的谋士,李静现在有些庆幸自己当机立断,今晚就来邀请胡文郎。</p>
他对于胡文郎刚刚的轻视之心一扫而空,拱手道,“愿闻其详。”</p>
胡文郎说道,“当初百家联手封禁姜太一,姜太一也并不是没有反抗,相反,在洛河之上,姜太一摆出了他引以为豪的河洛大阵,而河洛大阵演化到极致,称之为归墟,归墟者,八纮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p>
李静神色凝重,听得入神,自然而然念诵一句佛经,“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当初人屠能够见得归墟,怪不得能够证亚圣尊位。”</p>
圣人的境界,已经超过世人能够理解的范畴,但是对于圣人的描述在各家的典籍之中却不少见。</p>
其中以佛经描述最多,也最为贴切,那就是圣人的存在本身就处在矛盾之中,世人难以理解的相反的概念,能够同时出现在圣人身上,因此圣人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p>
胡文郎轻笑一声,“可惜当初姜太一穷尽才智,也才做到了无增无减,而非不增不减,要不然如今天下是怎么样还难说。”</p>
略微感叹之后,胡文郎继续说道,“归墟形成之后,内部的军阵就会形成一个‘无量大’的时空。”</p>
“无量大?”</p>
李静惊叹道,虽然这种说法在佛经之中并不少见,但是他也,让神佛归于凡尘,这河洛大阵看来是有异曲同工之妙。”</p>
李静又细细思考了一下,又摇头说道,“确实要比大明宫主的至小之剑更厉害,那至小之剑虽然能够分割龙章,但也仅限于‘炁’,但按照先生所说,河洛之阵能够分割道统,那已经真正近‘道’了。”</p>
道统是集众之力,是比‘炁’更加虚无缥缈,难以理解,难以接触的事物。</p>
“那当初诸子百家如何击杀姜太一的呢?按照先生所言,这进入河洛大阵的人数已经不再是关键,进入一位一品或者百位,千位一品,只要不真正登临圣道,那么在河洛大阵之中都相当于一个人,无法联手,会逐渐消亡。”</p>
胡文郎说道,“阵法是好阵法,但人是有弱点的,殿下可知道盖棺定论之法的作用?”</p>
李静摇了摇头,“我虽然有猜测,但并未得到传授,这等秘辛只有父皇才有资格从皇家密库之中查看。”</p>
“史家职责有二,其一‘书事记言,出自当时之简’,其二‘勒成删定,归于后来之笔’,所以历任太史公都皓首穷经,不见于世,他们是历史的记录者,按理来说他们就应该处于世俗之外,所以才能够保持绝对的中立,一如历史本身。”</p>
李静笑道,“这世上怎么可能有绝对的中立。”</p>
胡文郎顺势说道,“是啊,怎么可能有绝对的中立,历史可以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但写历史书的人一定奉尧为万世表,贬桀为千古罪,所以尧之圣,圣逾圣,以至于无有错,桀之过,过逾过,以至于无所对,不然不足以彰善贬恶,这是史家的职责,也是史家的弱点。”</p>
“本来史家若只是当一面镜子,警醒后人也是好事,但某一天,史家忽然发现他们可以用已经发生的既定的事实,引导未来的走向,可以让人们因为他们写的书一定程度上改变认知,书写还没有发生的,未来的‘历史’,你说他们会怎么做?”</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