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水的石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0章 画龙点睛:话语重构的叙事魔法,堪破三千世相,湿水的石头,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唐太和九年,左金吾卫后院石榴树夜降\"甘露\"。宰相李训率百官贺曰:\"此乃陛下德感天地!\"文宗故作惊疑:\"恐非真甘露?\"暗伏的刀斧手已蓄势待发。
这场流产的政变,暴露话语重构的凶险。李训效仿《战国策》\"鹬蚌相争\"之策,试图用\"祥瑞\"诱杀宦官集团。正如《资治通鉴》批注:\"以虚言构实祸,其险甚于刀兵。\"
宋神宗时,王安石为推行市易法,将\"与民争利\"重新定义为\"抑兼并、惠贫弱\"。这招\"概念偷换\",令反对者如司马光也一时语塞。正如他在《字说》中所释:\"波为水之皮,实则水之动。\"字义重构间,新政已势不可挡。
四、生存法则:春秋笔法的现代启示
《公羊传》有言:\"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清代文字狱盛行时,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写狐鬼故事,篇篇暗藏机锋。某篇\"狐仙论诗\",实为嘲讽八股取士——借精怪之口,言人世不敢言。
现代某企业遭逢并购危机,公告中\"吞并\"变\"携手\",\"裁员\"化\"优化\",竟使股价逆势上扬。这正应了《鬼谷子》\"反应术\":\"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话语重构的精髓,在似露非露间掌控人心。
但需谨记《红楼梦》中\"假作真时真亦假\"的警示。明崇祯帝在殉国前夜,仍将\"溃败\"写作\"转进\",最终吊死煤山时,腰间玉带还刻着\"天命永固\"。自欺之语,终成催命符。
寒山寺的钟声里,张继或许不曾想到,\"夜半钟声到客船\"的闲笔,千年后成了姑苏城的名片。正如杜牧在《阿房宫赋》收尾处轻点\"秦人不暇自哀\",六国兴衰便尽赋笔端。
而今某品牌将\"质量缺陷\"美化为\"匠心独运\",可曾想起张僧繇那支点活死龙的朱笔?叙事魔法从未失效,只是施术者需知:点睛之笔能破壁,亦能招雷。下一章将揭示更玄妙的辩证术——如何效仿塞翁,在得失祸福间从容游走。须知福祸如环,全凭观者心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