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三刀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70章 盗墓始末,天子龙脉,文三刀,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楚州刚刚经历过东瀛倭寇的两次重兵攻击,东南郊有一个军队留下的军火库。盛全有带着同伙刘光元、舒秋石、毛三兴一共四人,这里有一座他们先前探明的古墓。
到达现场后,他们用十五米长的探针凿穿了八米多深的封土和木棺椁层。此时一股刺鼻的气味儿喷泄而出,盛全有知道这是古墓中的沼气,也就是盗墓行业中流传的火洞子墓。
在《汉旧仪》中有提到:“将作营陵地,内方石,外沙演,设伏弩、伏火、弓矢与沙,盖古制有其机也。”这段文字中,透露了墓穴中伏火也是一种防盗技术。这样设置伏火的墓穴被称为火坑墓,有时候还被称为火洞子。
火洞子墓洞口一般会散发令人作呕的臭味,宛如腐尸散发的气味,呼吸会有眩晕感。墓内气体压强极大,连水都灌不进去。可以点燃发出声音,紧接着会有幽蓝的火焰在空中飘荡,宛如鬼火,有时候火焰高达数丈。
根据经验,盛全有知道这座古墓密封完好,而且是上了等级的大墓,里面肯定少不了宝物。几个人麻利地挖掘了一条盗洞,从古墓中带出了许多物件,其中包括一把青铜剑,一些陶器和木漆器等,还有一块装在竹器内的样貌奇特的手帕,上面有些模糊的文字。
对于盛全有这样出身社会底层的土夫子来说,也许盗墓技术是一流的高手,短板却是缺少文化,对文物的文化价值从不关心,或者一知半解。在他们眼中,只有那些金银铜器、陶器、木器等宝贝,才是能换回真金白银的值钱货。
乱世之下的华夏旧政府,虽然知晓盗墓成风,但是当时的当权者,哪有闲暇设置一个专门的机构,来进行监督管理和保护文物。当时不少大户人家,工商企业主,军政部门要员,古董文物贩子,当铺和钱庄或票号商人等,各行各业的大佬们,纷纷通过土夫子收购倒卖文物或私藏。
正所谓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一方面市场大量需求,一方面有人愿意铤而走险,最主要的是法外之地,没有法律和道德约束,盗卖古董文物就成了流水线作业。
就这样盛全有把从大墓中盗出来的所有文物打包出售了,包括那块不起眼的破手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