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峰山下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00章 卡特万之战(四),李隆基的纨绔皇孙,五峰山下民,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公元754年五月初,唐军七天时间到达了卡特万草原北部的突厥斯坦山。
在同一天李倓迎来了一个老朋友李光弼。
李倓对于李光弼的到来是又意外又惊喜,李倓一直以为李光弼会和历史上一样解甲归田回长安,从来都不敢想李光弼会千里迢迢从朔方来投奔自己,李倓都差点哭了。
小唐国军队的班底基本都是出自陇右,但是陇右的这群人都是出自底层的一群文盲,如果让他们为将冲锋陷阵没有问题,但是让他们为帅根本就指挥不了大军团作战。
李倓本来想培养韩靖武为帅的,但是韩靖武和盖海伦这群人比起来属于后进,韩靖武能飞快的从基层升为兵马使就已经破天荒了,如果短时间内自己再对其提升恐怕就不合时宜了。
没有合适的主帅李倓不得亲力亲为,李光弼的到来可以说解决了李倓最棘手的问题。
不管是能力、资历、军功陇右这群人在同是陇右出身的李光弼面前都排不上号,李光弼出任行军大总管没有人会有异议。
李光弼本来是在朔方节度使安思顺手下任朔方副节度使,但是朔方军事集团的复杂性让契丹人出身的李光弼过的很不如意。
李光弼虽然也出自王忠嗣门下,但是李光弼处处受到朔方集团太子李亨系将领的排挤,并且李光弼和郭子仪之间也有些互相看着不顺眼,具体原因不得而知,可能和两个人的治军方略不同。
不过历史上发生过一件,公元759年八月,朔方军习惯郭子仪的宽纵,畏惧李光弼的严厉,左厢兵马使张用济与诸将密谋驱逐李光弼,迎回郭子仪,经劝阻方才作罢
安思顺和安禄山的关系使得安思顺也这个节度使也很不好做,安思顺为了压制手下,于是就有意拉拢李光弼,甚至想把把自己的闺女嫁给李光弼。
李光弼不想卷入政治斗争于是就谢绝了安思顺的好意,这样一来李光弼知道自己没法在朔方待了,于是就辞职解甲归田不干了。
哥舒翰知道了此事后就想招揽李光弼,但是李光弼拒绝了,因为哥舒翰作为外将却一直热衷于与政治斗争,李光弼对这种政治斗争极其的厌恶。
根据历史记载李光弼解甲归田就回了长安闲了一年多,一直到安史之乱才被郭子仪举荐重新启用。后来由于哥舒翰、安禄山、史思明这些番将做的事让唐朝统治者再也不信任番将。
李光弼功高震主受到唐代宗李豫猜忌李光弼为自保拥兵不朝。
史书说是李光弼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功劳盖世,但是却遭到宦官鱼朝恩、程元振的嫉妒和陷害。其实这都是李豫这个菜比“中兴之主”搞的事。
李亨和李豫文有李泌,武有李光弼和郭子仪,如果两个人不是菜比,大唐中兴是有可能的,李亨为了实现政治目的将大唐西北军折腾的干干净净,只能借异族兵平定安史之乱。
李豫作为两条疯狗的主人,不把两条疯狗打死或者关起来,而是放两条疯狗出来乱咬人为那般?郭子仪也被李豫整的死去活来,用的时候赶紧“礼贤下士”请出来,用完了立刻一脚踢一边凉快去。说实话郭子仪心也真大,要是气量小的早就受不了这种折磨了。
也可能有人说李光弼可以像郭子仪一样,但是郭子仪是汉人,李光弼是契丹人,如果李光弼像郭子仪一样可能已经死了。
李光弼被誉为“自艰难已来,唯光弼行军治戎,沉毅有筹略,将帅中第一”。着有兵书《将律》《统军灵辖秘策》及《李临淮武记》。
《旧唐书·李光弼传》认为,即使是孙武、吴起、韩信、白起等比起李光弼,“或有愧德”。
《新唐书》表述李光弼为“战功推为中兴第一”
在军事成就上李光弼是“战神”李靖之后第一人,郭子仪都没法和李光弼相比。李光弼死后谥号“武穆”,世称“李武穆”。
基本都知道岳飞是“岳武穆”,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李光弼是“李武穆”。
其实李靖也挺悲催的,公元644年,李世民远征辽东,74岁的李靖卧病在床,不能随行。李世民亲自登门探病,抚摸着李靖的背说:“勉之,昔司马仲达非不老病,竟能自强,立勋魏室!“李靖吓出一身冷汗,急忙下床磕头说道:“老臣愿意随陛下出征”,进军途中舟马劳顿致使病情恶化。
司马仲达老而不死遗祸千年,谁要是被安上司马仲达的称号,基本算完蛋了。
李光弼军事思想强调:治军严整,注重把握战争全局,善于用奇,因敌制胜。
李光弼建军思想强调:治军严整,赏罚有信。谦虚自居,善采众议。明于知人,善于任用。严于责己,率先垂范。
李光弼作战思想强调:洞观全局,谋定后战。奇正并用,出奇制胜。长于守城,后发制人。激励士气,瓦解敌军。
太原保卫战的时候,李光弼反其道而行,作为守城军队竟然从太原城内向外挖地道,把地道挖到史思明和蔡希德的大营下面偷营,让河北唐军损失一万多人,打的史思明和蔡希德心惊胆战,其次李光弼还把投石机布置在城墙上对付河北唐军。
作者看这段历史的时候都跟看穿越网文一样,这骚操作也只有网文里面才会出现。
无论是当时或者是后世对李光弼的评价都是正面的,只有老赵家的赵匡胤一人是负面的,甚至将李光弼踢出武庙。
赵匡胤之所以这样可能是李光弼拥兵自保踩了他的尾巴,或者是因为李光弼是契丹人,赵匡胤把对契丹人的恨都发泄到了李光弼身上。
辽国可以说是李唐的继承者,不管是官制还是军制,甚至兵器铠甲都几乎继承大唐,因此把老赵家打的屁滚尿流,老赵家恨李光弼也理所当然。
宋几百年都只能偏居一隅,
都说王忠嗣不死安禄山不反,对王忠嗣的军事才能推崇至极,但是真正的帅才是李光弼,如果王忠嗣真的那么厉害为何进不了武庙?
由于李倓这个bUG的存在,李光弼辞职后没有回长安而是跑到了碎叶。因为李倓离开陇右的时候给李光弼说过,如果他将来不如意的时候让李光弼去碎叶找他。
李光弼对于大唐政治权力斗争早已经厌倦,于是就毫不犹豫的投奔李倓。
李光弼先到了碎叶见了杨悦,李光弼和杨悦算是老熟人,因为杨悦出嫁契丹时李光弼是亲军扈从。
杨悦知道李倓的难处,于是十分隆重的接待了李光弼,这让李光弼有点受宠若惊。
杨悦虽然不懂军事,但是李倓出征从来没有这么长时间过,杨悦认为李倓绝对是遇到了麻烦。
杨悦于是立刻告诉李光弼李倓可能遇到了麻烦,想让李光弼带一支骑兵去支援李倓,李光弼也没有推辞,立刻带着人马出征。
当李倓赶到突厥斯坦山的时候,李光弼也带两千骑兵赶到。
陇右将领听说李光弼的到来也纷纷前来相见,李倓趁机任命李光弼为自己副将,李光弼觉得自己寸功未立就直接成了副将影响很不好,但是众将纷纷劝进,李光弼只能接受。
接着李倓当即将军队的指挥权交给了李光弼,他希望李光弼通过此战树立威信。
李光弼接了军令第一时间就视察军容、战备、军纪,战马、粮草辎重,视察结束后李光弼对小唐国的军事实力感到震惊,小唐军整体综合实力完全超越唐军。
李倓于是问李光弼:“李将军你对此战有多少胜算!”
李光弼毫不犹豫地回答道:“回大王臣保证必胜!”
李倓说道:“如果我要最小的代价取胜呢?”
李光弼想了想说道:“我要看地形选战场才能决定。”
“那好!明天本王陪你同往!”
第二天一早李倓和李光弼就带着侍卫营出发。
不得不说李光弼是个名将,当众人到了达尔加姆峡谷的时候李光弼停了下来。
李光弼指了指达尔加姆峡谷说道:“大王!臣觉得此处是个极佳战场。”
李倓笑了笑说道:“我也非常中意此处。”
李光弼接着说道:“我们可以提前在峡谷内提前埋伏一支军队,只要能引诱敌人进入峡谷,必然以最小的代价获得全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