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疯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17章 阻超凡佳人双护玉 欣聚党恶子独承家,【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张一疯,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一、回目解析

1.回目对仗与寓意

《红楼梦》第一百十七回回目“阻超凡佳人双护玉,欣聚党恶子独承家”对仗极为工整。“阻超凡”与“欣聚党”,一个是阻止超凡脱俗的行为,一个是欣然聚集结党,在动作和情感态度上形成鲜明对比;“佳人双护玉”和“恶子独承家”,“佳人”对“恶子”,身份对立,“双护玉”与“独承家”,在行为和职责上相互映衬,对仗严谨,展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

“阻超凡”寓意着对超脱尘世、摆脱世俗羁绊的一种阻拦。在本回中,宝玉欲将玉还给和尚,有超凡脱俗、斩断尘缘之意,而袭人、紫鹃的阻拦则代表着世俗力量对这种超脱的抗拒。这反映出《红楼梦》中尘世的情感、责任和欲望对人追求精神解脱的束缚,也暗示着在封建礼教和世俗观念的笼罩下,人们难以轻易挣脱现实的枷锁。

“欣聚党”描绘了贾环、贾芸、贾蔷、王仁、邢大舅等人聚集在一起寻欢作乐的场景。他们欣然结党,不顾家族的兴衰和规矩,体现出一种堕落和放纵。这寓意着贾府内部的腐朽势力相互勾结,加速了家族的衰败,也反映出封建社会中贵族阶层的荒淫无度和道德沦丧。

“佳人双护玉”中的“佳人”指袭人、紫鹃,“玉”在《红楼梦》中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可看作是爱情、纯真、美好的象征。袭人、紫鹃拼命护玉,一方面体现了她们对宝玉的深厚情感,另一方面也象征着对美好事物的守护。在贾府日益衰败的背景下,她们的护玉行为显得尤为珍贵,却也无法阻挡命运的洪流,暗示着美好事物在现实面前的脆弱。

“恶子独承家”中的“恶子”指贾环等人,他们本应承担起家族的责任,却只知吃喝玩乐、争权夺利。“独承家”看似是承担家族事务,实则是对家族的进一步破坏。这一表述寓意着家族的衰败已无可挽回,不肖子孙的胡作非为加速了家族的灭亡,深刻地揭示了《红楼梦》中家族兴衰的主题,以及封建社会制度下家族内部的矛盾和危机。

从《红楼梦》整体主题来看,这一回目的寓意与小说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对人性的思考以及对命运无常的感慨相契合。它通过鲜明的对比和象征手法,展现了尘世的喧嚣与无奈、美好与丑恶的交织,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小说所蕴含的悲剧色彩和思想深度。

2.回目与章节内容关联

回目“阻超凡佳人双护玉,欣聚党恶子独承家”高度概括了第一百十七回的主要情节,对理解章节核心内容具有重要的提示作用。

“阻超凡佳人双护玉”精准概括了宝玉还玉以及袭人、紫鹃护玉这一核心情节。章节中,和尚前来索要宝玉口中之玉,宝玉听闻后决定将玉还给和尚,有超凡脱俗、斩断尘缘之意,此为“超凡”之举。而袭人、紫鹃得知后,拼尽全力阻拦。袭人坐在地上哭喊,任凭宝玉狠命推搡也拉住不放;紫鹃也加入阻拦的行列。她们的行为体现了“佳人双护玉”,这一情节不仅展现了袭人、紫鹃对宝玉的深厚情感,也暗示了世俗情感对宝玉超脱尘世想法的阻碍。通过这一回目,读者能迅速把握这一情节的关键,理解到在尘世情感的牵绊下,宝玉想要超凡脱俗并非易事。

“欣聚党恶子独承家”则概括了贾环、贾芸、贾蔷、王仁、邢大舅等人的行为。在章节中,这些人聚集在贾府,喝酒赌钱、抱怨贾家人,还聊起各种新闻,呈现出一副“欣聚党”的景象。此时贾府面临诸多困境,贾赦病危,贾琏托付巧姐儿、交代家事并安排贾芸贾蔷看家,然而这些所谓“承家”的恶子们却只知寻欢作乐,毫无承担家族责任的意识。他们的行为加速了贾府的衰败,回目通过“恶子独承家”这一表述,揭示了贾府内部的腐朽和家族命运的悲惨走向。

回目对理解章节核心内容的提示作用还体现在对主题的暗示上。“阻超凡”与“欣聚党”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了本回中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宝玉的超凡脱俗代表着对尘世的厌倦和对精神解脱的追求,而贾环等人的欣聚党则体现了世俗的堕落和对家族责任的漠视。这种对比深化了《红楼梦》中关于人生选择、家族兴衰的主题,让读者在阅读章节内容时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意图。总之,回目与章节内容紧密相连,为读者理解章节核心内容提供了重要线索。

二、情节梳理与分析

1.宝玉还玉情节

在《红楼梦》第一百十七回中,宝玉听闻和尚到来后的反应极为强烈,这一反应背后蕴含着他复杂而深刻的心理变化,而还玉情节更是对其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宝玉得知和尚在外面时,他急忙询问“我师父在哪里”,言语间透露出急切与渴望。这种急切并非偶然,在此之前,宝玉经历了诸多人生的起伏与磨难。他与黛玉的爱情悲剧,让他的心灵遭受了巨大的创伤;家族的兴衰变迁,也使他对尘世的繁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尚的出现,仿佛是他心灵深处一直期盼的救赎之光,让他看到了摆脱尘世痛苦的希望。所以,他才会如此急切地想要见到和尚,想要与他交流,寻求解脱之道。

宝玉决定还玉的心理变化过程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起初,他本想劝说和尚不要钱,希望能以一种温和的方式解决问题。然而,和尚的坚持让他意识到,这或许是命运给他的一个契机。他想到自己病好后,觉得这块通灵宝玉似乎成了他与尘世的一种羁绊。这块玉见证了他在贾府的种种经历,有欢笑,更有泪水。它曾让全家因它的得失而或喜或忧,也让他自己陷入了无数的情感纠葛之中。如今,他想要放下这一切,想要摆脱尘世的束缚,于是他决定把玉还给和尚。

当袭人听说他要还玉后急忙拉住他,紫鹃也抱住他不让他去时,宝玉忙说自己是骗大家的,目的是为了让对方能少要一些钱。这一行为看似是在欺骗家人,实则反映出他内心的挣扎。他一方面渴望超脱尘世,追求精神上的解脱;另一方面,他又不忍心看到家人为他的行为而伤心难过。他深知家人对他的期望和关爱,所以他试图用这种善意的谎言来安抚家人的情绪。

但在与和尚交谈的过程中,宝玉的内心逐渐坚定了还玉的想法。他与和尚说了一些让家人不懂的话,这些话或许是他们之间关于尘世与超脱的深刻交流。在交流中,宝玉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尘世的虚幻和无常,他意识到只有放下这块玉,放下尘世的一切,才能真正获得心灵的自由。最终,和尚分文没要就走了,这也让宝玉更加坚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还玉情节对宝玉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它展现了宝玉对尘世的深刻洞察和对精神解脱的执着追求。他不再是那个只知在大观园中与姐妹们嬉戏玩乐的公子哥,而是一个经历了人生苦难后,对人生有了深刻思考的智者。他敢于打破世俗的束缚,勇敢地追求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这种勇气和决心使他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丰满。同时,还玉情节也体现了宝玉内心的善良和对家人的关爱。他在追求解脱的过程中,始终没有忘记家人的感受,试图用自己的方式来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总之,宝玉还玉情节是《红楼梦》中一个极具深意的情节,它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复杂而真实的宝玉形象。

2.佳人护玉情节

在《红楼梦》第一百十七回中,袭人、紫鹃阻拦宝玉还玉的场景紧张而动人,充分展现了她们对宝玉的深情厚谊。当宝玉听闻和尚到来,决定将玉还给对方时,袭人听闻后急忙拉住宝玉。她坐在地上,双手紧紧地抓住宝玉的衣角,任凭宝玉狠命推搡,也死活不肯松手,口中还哭喊着:“你这一去,可叫我们怎么办啊!”那声音中充满了惊恐与绝望,仿佛一旦松开手,就会永远失去宝玉。

紫鹃见状,也毫不犹豫地加入了阻拦的行列。她从旁边冲过来,一把抱住宝玉的胳膊,身体紧紧地贴在宝玉身上,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她苦苦哀求道:“宝二爷,你不能走啊,你要是走了,林姑娘在天上也不会安心的。”她的话语中既有对宝玉的担忧,也有对黛玉的怀念,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袭人护玉的原因主要源于她对宝玉的深厚情感和长期以来形成的责任意识。她自幼就跟随宝玉,一直尽心尽力地照顾他的生活起居。在她心中,宝玉就是她生活的全部,她把自己的未来都寄托在了宝玉身上。她深知这块玉对宝玉的重要性,一旦宝玉还玉出家,她的生活将会失去所有的意义。而且,她作为宝玉身边最亲近的人,觉得自己有责任阻止宝玉做出如此冲动的决定,要守护好宝玉,让他留在尘世,继续过着安稳的生活。

紫鹃护玉则更多地是出于对黛玉的忠诚和对宝玉的一种特殊情感。她与黛玉情同姐妹,深知黛玉对宝玉的深情。在黛玉离世后,她把对黛玉的那份情感延续到了宝玉身上。她认为宝玉是黛玉在尘世的牵挂,保护宝玉就是对黛玉最好的纪念。而且,她担心宝玉还玉出家后会陷入更深的痛苦之中,所以她要尽自己的所能,阻止宝玉走上这条不归路。

这一情节对展现人物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它深刻地展现了袭人、紫鹃与宝玉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袭人、紫鹃的护玉行为,让我们看到了她们对宝玉的爱不仅仅是主仆之情,更是一种超越了身份和地位的真挚情感。同时,这一情节也反映了袭人、紫鹃之间的默契和团结。在面对宝玉还玉这一重大事件时,她们能够齐心协力,共同阻拦宝玉,体现了她们之间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关系。

此外,佳人护玉情节还从侧面展现了宝玉在贾府中的重要地位。他是众人关注和呵护的对象,他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身边人的心。这也暗示了宝玉的命运与贾府的兴衰息息相关,他的选择不仅会影响自己的人生,也会对整个贾府产生深远的影响。总之,佳人护玉情节是《红楼梦》中一个极具感染力的情节,它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内涵,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动人的情感画卷。

3.恶子承家情节

在《红楼梦》第一百十七回中,贾环、贾芸、贾蔷、王仁、邢大舅等人聚集在贾府,开启了一番吃喝玩乐、所谓“承家”的闹剧,而这一情节背后,隐藏着对贾府衰败的推动作用以及深刻的贾府内部矛盾和社会现实。

贾琏听闻父亲贾赦因风寒染上痨病,急需有人前去探望,在交代完家中的事情后,便独自启程。于是,家中的事情暂时交给了贾芸和贾蔷二人。而贾环自从母亲去世后,没了依靠,便与贾芸、贾蔷、王仁、邢大舅等人混在了一起。他们每日在贾府中喝酒赌钱,全然不顾家族的规矩和颜面。

这些人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股腐朽堕落的势力。他们的吃喝玩乐并非简单的消遣,而是一种对家族责任的漠视和对家族财产的挥霍。贾府此时本就面临着诸多困境,经济上入不敷出,家族声誉也逐渐受损。然而,贾环等人却丝毫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反而变本加厉地寻欢作乐。他们的行为无疑是在加速贾府的衰败,就像一群蛀虫,不断地侵蚀着贾府这座看似庞大却早已千疮百孔的大厦。

在他们的聚会中,还发生了一些令人痛心的事情。当聊到凤姐时,贾环跟王仁一起骂起凤姐来,并且二人还商量准备将巧姐卖了。这一行为充分暴露了他们的自私、贪婪和残忍。巧姐是贾府的后代,是他们的亲人,然而在利益面前,他们却毫不犹豫地抛弃了亲情,将巧姐视为可以交易的物品。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人伦道德,也反映出贾府内部亲情的淡漠和人际关系的扭曲。

从这一情节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贾府内部的矛盾。贾环等人与贾府的其他成员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利益冲突。他们长期被边缘化,心中充满了怨恨和不满。如今有了机会,他们便想趁机报复,通过破坏贾府的秩序和利益来满足自己的私欲。而贾府的管理层,如王夫人等,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却显得无能为力。他们无法有效地约束这些人的行为,也无法解决贾府内部的矛盾,这使得贾府的衰败成为了一种必然。

同时,这一情节也反映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在封建社会中,贵族阶层的腐朽和堕落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贾环等人的行为并非个例,而是整个社会风气的一个缩影。他们的吃喝玩乐、争权夺利,反映出了封建社会中人们对权力和财富的盲目追求,以及道德观念的缺失。此外,贾雨村因贪污被送去审问的消息也暗示了当时官场的黑暗和腐败。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贾府的衰败不仅仅是家族内部的问题,更是整个社会制度的必然结果。

贾环、贾芸、贾蔷、王仁、邢大舅等人的“恶子承家”情节,是《红楼梦》中一个极具批判性的情节。它通过对这些人物行为的描写,深刻地揭示了贾府衰败的原因,以及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这一情节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丑恶和社会的黑暗,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红楼梦》这部伟大作品的思想内涵和社会价值。

三、人物形象塑造

1.宝玉形象转变

在《红楼梦》第一百十七回中,宝玉与和尚的交谈成为他形象转变的关键节点,这一过程深刻展现了他对红尘的看破以及思想上的重大转变,与前文情节中的宝玉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与和尚交谈之前,宝玉虽经历了诸多人生变故,但仍在一定程度上保留着对尘世的眷恋。他与姐妹们在大观园中的生活,充满了纯真的欢笑和美好的回忆。他对黛玉的深情,更是他在尘世中情感的寄托。然而,命运却对他残酷至极。黛玉的离世,如同一把利刃,刺痛了他的心灵,让他陷入了无尽的痛苦之中。家族的兴衰变迁,也让他目睹了世态的炎凉。此时的宝玉,虽有对尘世的不满和困惑,但尚未完全看透红尘的虚幻。

当和尚出现后,宝玉的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急切地想要见到和尚,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一丝曙光。在与和尚的交谈中,他逐渐被和尚的话语所触动,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他意识到,自己一直以来所追求的爱情、亲情和富贵,都如同梦幻泡影,转瞬即逝。那块通灵宝玉,曾经是他身份的象征,也是他与尘世紧密相连的纽带,但此时却成了他想要摆脱的枷锁。

宝玉决定还玉的行为,是他思想转变的重要体现。他不再留恋尘世的繁华,而是渴望超脱尘世,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他深知,只有放下这块玉,放下尘世的一切,才能真正获得心灵的自由。这种思想转变,与他之前的形象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之前的宝玉,是一个天真烂漫、不谙世事的公子哥,他只知在大观园中与姐妹们嬉戏玩乐,对家族的兴衰和社会的现实缺乏深刻的认识。而现在的宝玉,经历了人生的磨难后,变得成熟而深沉,他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对尘世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结合前文情节来看,宝玉在与和尚交谈前后的形象差异十分明显。在黛玉去世之前,宝玉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激情的人。他对爱情充满了憧憬和向往,对生活充满了热爱。他与黛玉之间的爱情,是他生命中最美好的回忆。然而,黛玉的离世,让他的世界崩塌了。他开始变得消沉和迷茫,对生活失去了信心。而与和尚的交谈,则让他从迷茫中走了出来,让他找到了人生的方向。他不再为尘世的痛苦所困扰,而是勇敢地面对现实,追求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

宝玉在与和尚交谈前后的形象转变,是《红楼梦》中一个重要的情节。它展现了宝玉对红尘的看破和思想上的成熟,也反映了《红楼梦》对人生、对命运的深刻思考。通过对比宝玉前后形象的差异,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红楼梦》的主题和内涵,感受到作者对人性、对社会的洞察和批判。

2.袭人情感剖析

袭人对宝玉的情感深厚而复杂,从多个方面都能体现出她对宝玉的深情以及独特的性格特点。

在生活照顾方面,袭人可谓无微不至。她自幼便跟随宝玉,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对宝玉的照料中。宝玉的衣食住行,她都安排得妥妥当当。清晨,她会早早地起床,为宝玉准备好洗漱用品和干净的衣物;夜晚,她会细心地为宝玉铺好床铺,掖好被角,确保他能有一个安稳的睡眠。在饮食上,她也会根据宝玉的口味和喜好,精心安排饭菜。这种长期的、细致入微的照顾,不仅仅是出于主仆的职责,更蕴含着她对宝玉深深的关爱。她把宝玉的生活起居当作自己生活的重心,仿佛照顾好宝玉就是她人生的使命。

从责任担当来看,袭人对宝玉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她深知宝玉在贾府中的重要地位,也明白自己作为宝玉身边最亲近的人,肩负着照顾和引导宝玉的责任。她时刻关注着宝玉的言行举止,希望他能成为一个有担当、有作为的人。当宝玉做出一些不符合规矩的事情时,袭人会耐心地劝说他,引导他走上正途。例如,当宝玉与姐妹们过于亲近时,袭人会提醒他注意分寸,以免引起他人的非议。她的这种责任担当,体现了她对宝玉的关心和期望,也反映出她性格中稳重、理智的一面。

在宝玉还玉事件中,袭人的护玉行为更是将她对宝玉的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当她得知宝玉要将玉还给和尚时,她急忙拉住宝玉,坐在地上哭喊,任凭宝玉狠命推搡也不松手。她的这种行为,不仅仅是对玉的守护,更是对宝玉的守护。在她心中,玉是宝玉的一部分,失去了玉,就意味着失去了宝玉。她害怕宝玉还玉后会离开尘世,从此与她天人永隔。她的护玉行为,体现了她对宝玉的不舍和眷恋,也反映出她对宝玉未来的担忧。

然而,在宝玉还玉事件中,袭人也经历了内心的挣扎和矛盾。一方面,她深爱着宝玉,希望他能幸福快乐。她知道宝玉在经历了诸多人生的磨难后,内心渴望解脱,而还玉出家或许是他寻求解脱的一种方式。她不忍心看到宝玉继续在尘世中痛苦挣扎,从这个角度来说,她希望宝玉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另一方面,她又无法割舍对宝玉的感情,她害怕失去宝玉。她已经习惯了在宝玉身边照顾他,她的生活已经与宝玉紧密相连。如果宝玉还玉出家,她的生活将会失去所有的意义。这种内心的挣扎和矛盾,让袭人陷入了痛苦的深渊。她在阻拦宝玉还玉的同时,也在不断地问自己,自己的做法是否正确,是否真的是为了宝玉好。

袭人对宝玉的情感是深厚而复杂的。她在生活照顾、责任担当和护玉行为中,都展现出了对宝玉的深情。而在宝玉还玉事件中的心理挣扎和矛盾,也让我们看到了她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的真实情感。她的情感和性格特点,为《红楼梦》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

3.贾环等人性格特征

在《红楼梦》第一百十七回中,贾环、贾芸、贾蔷、王仁、邢大舅等人的行为和言语,充分展现出他们自私、贪婪、堕落的性格特征,而这些性格特点对贾府的命运产生了极为负面的影响。

贾环自幼因庶出身份而心生自卑与怨恨,这种情绪逐渐演变成了他自私狭隘的性格。在贾府中,他常常做出一些损人不利己的事情。当众人聚集在一起时,他与王仁一起骂起凤姐,并且还商量着要将巧姐卖了。巧姐是他的侄女,是贾府的后代,然而在他眼中,亲情毫无价值,利益才是最重要的。他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惜牺牲亲人的幸福,这种自私自利的行为令人不齿。他的这种性格使得他在贾府中树敌众多,也让他成为了家族衰败的催化剂之一。

贾芸原本是一个有一定上进心的人,他曾试图通过讨好凤姐来谋取一份差事。然而,在与贾环等人混在一起后,他逐渐被他们的堕落气息所感染。他参与到喝酒赌钱的行列中,对家族的困境视而不见。他的贪婪在此时也暴露无遗,他只看到了眼前的享乐,而忽视了家族的长远利益。他不再努力为家族的振兴贡献力量,反而成为了家族的负担,加速了贾府的衰败。

贾蔷同样也是一个堕落的人物。他在贾府中本有一定的地位,但他却没有珍惜。他与贾环等人聚集在一起,吃喝玩乐,毫无节制。他的行为不仅败坏了自己的名声,也影响了贾府的风气。他的堕落源于他内心的空虚和对责任的逃避,他不愿意面对家族的困境,只知道在享乐中麻醉自己。他的这种态度使得贾府的管理更加混乱,家族的凝聚力也逐渐消失。

王仁作为王熙凤的哥哥,本应关心贾府的兴衰,然而他却与贾环等人勾结在一起,做出了伤害贾府的事情。他的贪婪和自私在卖巧姐这件事情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不顾亲情,只看重金钱,为了一点利益就将自己的外甥女推向了火坑。他的行为不仅违背了人伦道德,也让贾府的声誉受到了极大的损害。

邢大舅则是一个典型的酒色之徒。他在贾府中喝酒赌钱,抱怨贾家人,完全没有一点长辈的样子。他的堕落和不负责任,使得他成为了贾府内部矛盾的制造者之一。他的行为让贾府的气氛变得更加压抑和紧张,也让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疏远。

这些人的自私、贪婪、堕落的性格特点,对贾府的命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的行为加速了贾府的衰败,使得贾府在经济上更加困难,声誉上更加受损。他们的存在也让贾府内部的矛盾更加激化,家族的凝聚力逐渐消失。在他们的影响下,贾府再也无法恢复往日的辉煌,最终走向了灭亡。可以说,贾环等人的性格特点是贾府衰败的重要原因之一,他们的行为也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贵族阶层的腐朽和堕落。

四、主题思想探讨

1.爱情与欲望象征

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提出“玉”象征欲望的观点,在《红楼梦》第一百十七回的宝玉还玉情节里,这一观点得到了深刻体现,同时蕴含着丰富的爱情与欲望主题,反映出小说对欲望的审视和对解脱之道的思考。

从爱情角度看,“玉”与宝玉的爱情紧密相连。宝玉与黛玉之间的爱情真挚而深沉,那块通灵宝玉见证了他们爱情的点点滴滴。在他们相处的时光里,玉仿佛是爱情的信物,承载着两人之间的深情厚谊。然而,爱情在现实面前却显得如此脆弱。黛玉的离世,让宝玉的爱情梦想破灭,他陷入了无尽的痛苦之中。此时,玉所象征的爱情欲望,对宝玉而言,已成为一种沉重的负担。他意识到,尘世的爱情虽然美好,但却充满了无奈和痛苦,难以长久。所以,他决定还玉,也是在试图放下这段痛苦的爱情,摆脱爱情欲望的束缚。

从欲望层面分析,“玉”不仅仅代表着爱情欲望,还象征着尘世的各种欲望。在贾府中,玉是宝玉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它带来了众人的关注和呵护,也让宝玉享受着荣华富贵。然而,随着家族的兴衰变迁,宝玉逐渐看清了尘世欲望的虚幻。他看到了家族内部的勾心斗角、争权夺利,看到了人们为了欲望不择手段。这些欲望让他感到疲惫和厌恶,他不再愿意被这些欲望所左右。还玉的行为,正是他对尘世欲望的一种摒弃,他想要摆脱这些欲望的纠缠,寻求内心的平静。

《红楼梦》通过宝玉还玉情节,对欲望进行了深刻的审视。小说揭示了欲望的本质是虚幻和无常的。人们在追求欲望的过程中,往往会迷失自我,陷入痛苦的深渊。贾府的兴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家族成员们为了权力、财富和地位,相互争斗,最终导致了家族的灭亡。这表明,过度的欲望只会带来灾难和痛苦,而无法真正满足人们的内心需求。

同时,小说也探讨了解脱之道。宝玉选择还玉出家,是他对解脱的一种尝试。他认为,只有放下尘世的欲望,才能真正获得心灵的自由和解脱。这种解脱并非消极的逃避,而是一种对人生的深刻反思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在《红楼梦》的世界里,解脱意味着超越尘世的纷扰,回归到内心的纯净和安宁。

《红楼梦》第一百十七回的宝玉还玉情节,通过“玉”这一象征,深刻地展现了爱情与欲望的主题,对欲望进行了审视,并探讨了解脱之道。这一情节让我们看到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洞察,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红楼梦》这部伟大作品的思想内涵。

2.家族兴衰寓意

《红楼梦》第一百十七回中的恶子承家情节,深刻地揭示了贾府家族兴衰的寓意,展现了家族内部腐败、堕落与外部社会环境影响对家族命运的决定性作用,也凸显了家族兴衰的必然性。

从家族内部来看,恶子承家情节是贾府内部腐败堕落的集中体现。贾环、贾芸、贾蔷、王仁、邢大舅等人聚集在贾府,喝酒赌钱、争权夺利,全然不顾家族的兴衰和规矩。贾环自私狭隘,为了私利竟与王仁商量卖掉巧姐,亲情在他眼中一文不值;贾芸、贾蔷原本有一定机会为家族出力,却在堕落的氛围中迷失自我,只知享乐。这些不肖子孙的行为,就像蛀虫一样,不断侵蚀着贾府的根基。他们的存在,使得贾府内部矛盾重重,家族凝聚力荡然无存。原本应该团结一心、共同维护家族荣誉的成员,却为了个人私欲相互争斗,加速了家族的衰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

娇宠外室

鸾镜

命劫天虚

我叫儒雅的儒

穿越千年:赴一场红颜之约

哈里星星

小说里当叛逆路人甲

大健康我在哪下

开局天道黑户,活成武道祖师爷

盐罐里的龙鱼

重生86:死刑犯的身世之谜

一展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