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掩丑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11章 青史留稿(完结篇),我和宰相刘罗锅,虚掩丑陋,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经过长期的深思熟虑,我终于下定决心准备将我和刘墉之间的爱恨情仇记录下来。这并非一时冲动,而是源于内心深处对这位传奇人物的敬仰与执着。刘墉,他不仅仅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名字,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更是我们几十年形影不离、相互深刻了解且难以割舍的情怀。

我静静地坐在那略显陈旧的书案前,窗外的阳光透过斑驳的窗棂,洒在堆积如山的书卷之上。微风轻拂,纸张发出轻微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那些过往的故事。我手指轻轻划过泛黄的书页,心中带着对过往的思念,一遍又一遍地在书卷中寻找着我们的点点滴滴。

我此番整理书案,不为别的,只为能让刘墉之名,在青史之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让后世之人知道一个真真实实的刘墉。至于其中是非曲直,自任由后人评说。

刘墉,字崇如,号石庵,这位在清朝政坛与文坛皆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于我而言,写这部书,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使命。他奉公守法、清正廉洁的形象,早已在民间广为流传,而那“浓墨宰相”的雅号,更是彰显了他在书法领域的卓越造诣。世人皆称他为“刘罗锅”,这一称呼虽带了些戏谑,却也透着几分亲切与熟悉。每当此时,我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民间百姓谈及刘墉时那津津乐道的神情,嘴角不自觉泛起一丝微笑。

我轻轻翻开《刘文清公遗集》,那十七卷的诗作与文章,每一页都承载着刘墉的智慧与才情。他的诗,体裁多样,或写景抒情,将山川之美描绘得如诗如画。当念起其中一句“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仿佛身临其境,看到了江南秋日的美景;有时感怀世事,对世间的沧桑变迁抒发着深刻的感慨。其语言朴实清新,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宛如山间清泉,自然流淌。再看《应制》,这三卷为应和皇帝旨意而作的篇章,宫廷文学的华丽与严谨尽显其中,让我看到了刘墉在宫廷之中,周旋于皇权与文字之间的智慧。他如何巧妙地在遵循皇家旨意的同时,又能融入自己独特的文字见解,这着实令人赞叹。每看到这里,我不禁为刘墉的才情所折服,轻轻摇头,暗自钦佩 。

《昭代尺牍小传》里,刘墉以书信为载体,对诸多人物进行了生动的描述与评价。从这些文字中,我仿佛能窥探到那个以往的风云变幻,以及刘墉在人际交往中的洞察与智慧。每一封信,都是他与友人、同僚交流的珍贵记录,透过这些文字,我仿佛看到了他与友人促膝长谈的场景,听到了他们对时局、对事态的高谈阔论。这些书信给了我很多启发,我常常会沉浸在想象中,眼神愈发明亮。而《松杆随笔》,则像是他生活的一面镜子,官场的沉浮、文学艺术的感悟、人生的种种态度,皆在这随笔之中一一呈现。至于《石庵诗集》,更是他心灵的抒发地,那些赠友怀人的诗篇,情谊真挚,让人动容。“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他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在诗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想起这点点滴滴,我的眼眶总会微微湿润,被刘墉的真挚情感所打动。

在书法作品方面,刘墉的成就更是令人赞叹。我小心翼翼地展开临摹的《小楷册》,那笔致清健如绵里藏针,结字疏朗中见古拙,真不愧是“清代小楷典范”。每一笔每一划,都仿佛蕴含着无尽的韵味,让我沉醉其中。每当凑近仔细端详,我的手指就会情不自禁地在空中轻轻比划着笔画的走势。再看《入法界体性经》册页,也能感受到那小楷所蕴含的钟繇、王羲之、颜真卿和苏轼的法度,魏晋小楷的风致跃然纸上。他巧妙地融合了诸位大家的精髓,却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这种创新与传承的能力,实在是书法史上的一大奇迹。

行书作品亦是别具一格,《行书七言联》“闲看秋水心无事,静听天和兴自浓”,用墨如漆,笔力浑厚,结体宽博似颜真卿而更显雍容,“拙中寓巧”的审美意趣表露无遗。反复品味这副对联,感受着其中的意境,仿佛自己也置身于宁静的秋水边,心境变得平和如镜。《临苏轼中山松醝赋》长卷,融合苏字之洒脱与颜体之骨力,墨色枯润对比强烈,线条圆润而内含劲峭,展现出刘墉对书法艺术的独特理解与创新。他在临摹古人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感悟与风格,使得作品既有古人的韵味,又有自己的特色,实在是令人拍案叫绝。

我深知,要为刘墉青史留名,不能仅仅局限于对他作品的整理与研究。我必须深入挖掘那些隐藏在历史尘埃中的故事,去探寻他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如何坚守自己的信念,如何在官场的波谲云诡中保持清正廉洁。

于是,我开始穿梭于各地的各大藏书阁,聆听民间茶余饭后的谈资。我就像一个寻宝者,每到一处,都满怀期待地寻找那些可能与刘墉有关的蛛丝马迹。在藏书阁中,我踮起脚尖,仔细翻找每一本古籍,眼神中充满了渴望。每一本古籍、每一份手稿,我都不放过。在一个昏暗的角落里,我发现了一本破旧的笔记,上面隐隐约约记录着一些关于刘墉在某次宫廷纷争中的经历。虽字迹模糊,但我如获至宝,小心翼翼地将其捧回,准备细细研读。回到家中,我迫不及待地坐在灯下,拿出放大镜,逐字逐句地辨认着笔记上的内容。眼睛紧紧盯着笔记,眉头时而紧皱,时而舒展,仿佛在与刘墉对话。随着研读的深入,我逐渐勾勒出一个更为立体的刘墉形象。他不仅仅是那个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书法家,更是一位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坚守正义的政治家。他的每一次抉择,每一次进谏,都可能关乎着国家的兴衰与百姓的福祉。

我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刘墉在朝堂之上,义正言辞地弹劾贪官污吏;又回到了庄严肃穆的朝堂场景,看着刘墉挺身而出,言辞犀利,目光坚定地直视着那些贪官,毫无畏惧之色。他那洪亮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字字句句都敲打着每个人的心坎。我还看到了他在江宁任上,为民请命,公正断案的场景。他坐在公堂之上,神情严肃,仔细倾听着双方的陈词,从每一个细节中寻找真相。面对权势的压力,他毫不退缩,始终坚守着正义的底线。他的身影,在我的心目之中愈发高大起来。

为了让刘墉的故事更加生动,我决定以小说的形式,将他的一生展现给世人。于是,我决定用第一人称“我”的角度,从他成婚前后写起,讲述他如何在书香门第中成长,如何凭借自己的才华踏入仕途。我描绘他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追述着刘墉在家中与家人围坐在一起,谈笑风生,脸上洋溢着温馨笑容的场景,以及他在面对宫廷纷争时沉着冷静的姿态。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不断地翻阅着记录的点点滴滴,力求每一个细节都真实可信。我想象着刘墉在创作《刘文清公遗集》时的心境,他或许是在夜深人静之时,借着微弱的烛光,将自己的所思所想付诸笔端。那些诗作,是他对生活的感悟,也是他对时代的见证。他在创作时,时而低头沉思,时而奋笔疾书,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每一个字里行间。每次想到这里,我便沉浸在对刘墉创作场景的想象中,常常废寝忘食地投入创作。

当我写到刘墉写字时,我仿佛能看到他在书房中挥毫泼墨的场景。他身着一袭素袍,站在书案前,神情专注。手中的毛笔,如同他的武器,在宣纸之上纵横捭阖,书写着自己的艺术人生。那“浓墨宰相”的风格,不仅仅是一种书法技巧的体现,更是他性格与气质的象征。他下笔沉稳有力,每一笔都蕴含着深厚的功底。墨汁在宣纸上缓缓晕开,仿佛一幅生动的画卷在眼前展开。我拿着笔,仿佛目睹着刘墉在我面前写字的全过程,自己也被那专注的氛围所感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

【综】降谷零今天吃醋了吗

楼湘寒

离婚后,手握空间虐渣渣

艾兮兮

炎朝绮梦:我和九位女帝的故事

雷霆修罗无神

进击的巨人:拥抱自由!

我爱吃山药蛋

六界之外幽冥传说

阿木木cl

一胎双宝:总裁大人,请温柔

堆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