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叶闲客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心碑(120),荷叶闲客短篇小说集,荷叶闲客,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心碑

第一章 银镯子

1937年的春天来得特别晚。皖南山区青石沟的积雪还未完全消融,李家的茅草屋里传来一声婴儿响亮的啼哭。

\"是个带把儿的!\"接生婆用破布包裹着新生儿,对虚弱不堪的产妇说,\"陈嫂子,你给取个名儿吧。\"

脸色苍白的陈氏望着窗外连绵的青山,轻声道:\"就叫德山吧,盼他像大山一样厚德载物。\"

这个在战火纷飞年代出生的男孩,不会知道自己的父亲正在遥远的战场上与日寇厮杀,更不会知道这一生他将与脚下这片土地结下不解之缘。

李德山五岁那年,村里来了几个穿制服的人,带来一个木盒子和一张泛黄的纸。母亲接过木盒子时,双手抖得像风中的枯叶。等人走后,小德山看见母亲抱着木盒子哭了一整夜。第二天,母亲指着木盒子对他说:\"你爹是为国捐躯的英雄。\"

1949年冬天,青石沟迎来了第一支解放军工作队。十二岁的李德山挤在人群里,仰头看着台上讲话的军官。那人身姿挺拔,声音洪亮:\"乡亲们,新中国成立了!从今往后,咱们穷人要翻身做主人了!\"

\"娘,我长大了也要当解放军!\"回家的路上,李德山兴奋地说。母亲摸摸他的头:\"好孩子,有志向。记住,做人要像你爹一样正直。\"

1953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村里有人偷了公社仓库的粮食,唯独李家母子宁可挖野菜充饥也不动公家一粒粮。饿得头晕眼花的李德山问母亲:\"咱为啥不能拿点?都快饿死了。\"

母亲严肃地说:\"宁可饿死,也不拿公家一粒粮。这是做人的骨气!\"这句话,李德山记了一辈子。

1955年征兵的消息传到青石沟时,李德山正在地里锄草。他扔下锄头就往家跑,进门就喊:\"娘,我要参军!\"

母亲没有立即回答,只是默默地拆开家里唯一的一床棉被。煤油灯下,她佝偻着身子,一针一线地缝制着一件厚实的棉袄。天蒙蒙亮时,她把棉袄递给整装待发的儿子:\"山里冷,带上这个。\"

李德山跪在地上重重磕了三个响头:\"娘,等我回来,一定让您过上好日子!\"

第二章 洪水中的誓言

军营的生活艰苦而充实。李德山因表现优异被分配到工程兵部队,每天除了军事训练,还要学习文化知识。他如饥似渴地读书认字,常常打着手电筒在被窝里学习到深夜。

1958年夏天,长江流域连降暴雨,多地告急。李德山所在的连队奉命前往安庆段抢险。到达现场时,堤坝已经出现多处管涌,情况万分危急。

\"共产党员跟我上!\"连长一声令下,李德山毫不犹豫地跳入湍急的洪水中。他和战友们手挽手组成人墙,用身体减缓水流对堤坝的冲击,其他人则抓紧时间填沙袋加固。

七天七夜,李德山的双脚泡在泥水里,脚趾间已经溃烂化脓,每走一步都钻心地疼。卫生员强行把他拉到医务室,他却说:\"我从小在水边长大,这点伤不碍事。\"简单包扎后,他又回到了抢险一线。

第八天凌晨,险情终于得到控制。筋疲力尽的李德山瘫坐在泥泞的堤坝上,看着东方泛起的鱼肚白,突然想起离家时母亲在晨光中的身影。就在这时,连长走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好样的!团里决定给你记三等功!\"

庆功会上,指导员找到李德山:\"小李,组织上考虑发展你入党,你愿意吗?\"

李德山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只是用力点头。入党宣誓那天,面对鲜红的党旗,他庄重地举起右手:\"...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誓言在简陋的会议室里回荡,也永远刻在了他的心里。

1960年,李德山退伍返乡。县民政局的干部看着他的档案说:\"三等功啊,可以安排你去县供销社工作。\"

\"谢谢组织关心,\"李德山诚恳地说,\"但我还是想回青石沟。\"

干部不解:\"那可是个穷山沟啊!\"

\"正因为穷,才更需要人建设。\"李德山回答得斩钉截铁。

回村那天,远远望见自家低矮的茅草屋,李德山的眼眶湿润了。三年不见,母亲的背更驼了,脸上的皱纹更深了。看到他回来,母亲颤巍巍地从灶台端出一碗荷包蛋:\"趁热吃,娘特意给你留的。\"

当晚,村里老支书赵大山拄着拐杖来了。老人抽着旱烟,眯着眼打量这个穿着褪色军装的年轻人:\"听说你在部队立了功?咋不留在县城吃公家饭?\"

李德山给老人斟上粗茶:\"赵叔,我是青石沟养大的,现在该回来报效家乡了。\"

老支书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光亮,他咳嗽了几声,突然说:\"下个月村支部改选,我推荐你当支委,你可愿意?\"

第三章 洪水中的抉择

1962年秋,老支书赵大山病逝。葬礼上,公社书记宣布由李德山接任村支书。那一年,他25岁,是周边几个村最年轻的支部书记。

上任第三天,暴雨就给了他一个下马威。连续三天的倾盆大雨导致山洪暴发,青龙涧水位暴涨,眼看就要漫过堤岸。

李德山连夜组织党员和青壮年抢险。他自己站在最危险的缺口处,一袋接一袋地传递沙袋。洪水夹杂着树枝石块冲击着他的身体,有几次差点把他冲倒。

\"李书记,太危险了!换个人吧!\"有村民喊道。

\"我是支书,也是党员,这里就该我上!\"李德山抹了把脸上的泥水,继续奋战。

天亮时分,洪水终于退去。李德山却因体力透支和失温,昏倒在堤坝上。村民们用门板把他抬回家,妻子王秀兰含着泪给他换上干衣服,发现他腿上被石块划出的伤口已经泡得发白。

三天后,李德山勉强能下床,第一件事就是去查看受灾情况。望着被冲毁的农田和倒塌的房屋,他眉头紧锁:\"这样年年抗洪不是办法,必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当晚的支部会议上,李德山提出了修建水库的想法。支委们面面相觑,会计老周直接反对:\"修水库?钱从哪来?技术从哪来?咱们村连个像样的石匠都没有!\"

\"我考察过了,\"李德山展开一张手绘的草图,\"青龙涧上游有个天然峡谷,最适合建坝。石料山上就有,劳力咱们自己出。县水利局答应派技术员指导。\"

妇女主任王婶担忧地说:\"这可是大工程,万一失败了...\"

\"失败了责任我担!\"李德山斩钉截铁地说,\"但不能因为怕失败就不干。想想每年被洪水冲走的庄稼,想想那些无家可归的乡亲!\"

会议开到深夜,最终以微弱优势通过了修建水库的决议。但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村民代表大会上,反对声此起彼伏。

\"年轻人就是异想天开!\"村里最年长的赵老爷子用拐杖敲着地面,\"老祖宗在这儿住了几百年,也没见谁修过水库!\"

村民赵有财阴阳怪气地说:\"李支书是想搞政绩工程吧?到时候劳民伤财,拍拍屁股走人了事!\"

李德山没有动怒,他平静地说:\"我李德山以党性保证,水库一天不建成,我一天不离开工地。如果失败了,我辞职谢罪!\"

为了筹措资金,李德山变卖了家里仅有的两头猪,又翻出母亲传下来的一对银镯子。妻子王秀兰急得直跺脚:\"这是娘留给咱闺女的嫁妆啊!\"

李德山握紧妻子的手:\"等水库修好了,村富了,我给闺女打更好的。\"看着丈夫坚定的眼神,王秀兰最终含泪点了点头。

在他的带动下,村民们纷纷捐钱捐物。就连最反对的赵有财,也在众目睽睽之下不情不愿地捐了五块钱。

1963年冬至那天,青石沟水库工程正式开工。没有机械,全靠肩挑背扛;没有技术,就边干边学。李德山身先士卒,每天第一个到工地,最后一个离开。他的双手磨出了血泡,结成厚厚的老茧;脸庞被山风吹得皲裂,却始终面带笑容。

第四章 人墙

1964年夏天,水库建设进入关键阶段。连续的高温作业让许多村民疲惫不堪,进度明显放缓。李德山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这天中午,他召集全体党员开会:\"同志们,现在是最困难的时候,我们必须发挥带头作用。我提议成立党员突击队,承担最艰巨的任务!\"

当天下午,一面鲜红的党旗插在了工地最高处。十多名共产党员组成突击队,承担了最危险的悬崖爆破和巨石搬运工作。村民们看到支书和党员们冲锋在前,干劲又上来了。

然而,更大的考验还在后面。七月底,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袭击了青石沟。刚刚建到一半的堤坝在洪水冲击下岌岌可危。

\"快!沙袋!\"李德山大喊一声,第一个跳入湍急的水流中。十几个党员和青年紧随其后,手挽手筑起一道人墙,为后方运送沙袋争取时间。

洪水夹杂着树枝石块冲击着他们的身体。李德山的腰部被一块浮木重重撞了一下,疼得他眼前发黑,但他咬紧牙关没有松手。

\"李书记,你受伤了,快上去!\"村民周铁柱喊道。

\"没事!坚持住!\"李德山抹了把脸上的雨水,\"坝在人在!\"

整整三个小时,他们在冰冷刺骨的水中坚持着。当最后一个沙袋堵住缺口时,李德山终于支撑不住,瘫倒在泥水中。

村民们七手八脚把他抬回家。王秀兰解开他的衣服,发现腰部已经淤青了一大片,腿上还有几道被石块划出的伤口。她一边抹泪一边给他擦洗伤口:\"你不要命了?\"

李德山虚弱地笑笑:\"水库是全村人的命根子,值得拼命。\"

第二天一早,高烧不退的李德山又出现在了工地上。村民们劝他回去休息,他却说:\"轻伤不下火线,这是部队教我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

大齐:我正统皇子,你让我去和亲?

少川

铠甲:我用神奇宝贝成就混沌君王

自作聪明的犀牛兽

寒域灵启:冰魂破魔录

疯癫现世报

穿越62:带五个拖油瓶嫁汉

猛虎山下

仙缘无双传

先叫这个名字

惊!重生后前夫脑子似乎有洞!

女王大人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