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西度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50章 卓氏北京研究院,重生1983年,卓西度,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1991年6月,深圳卓氏通讯的会议室里烟雾缭绕。摩托罗拉的专利诉讼文件堆在桌上,律师团队正激烈争论着对策。卓西度掐灭烟头,突然起身:“官司要打,但技术不能停。我们得有自己的‘根’。”
当晚,他拨通了韦国强的电话:“老韦,我要在北京建研究院。”电话那头沉默片刻,传来笑声:“你终于想通了!中关村那帮教授,可早等着你‘挖墙脚’呢!”
一周后,卓西度带着五名核心骨干飞抵北京。他的目标很明确——中科院计算所、清华微电子所、北大物理系。凭借政协常委的身份和“首富”光环,他很快见到了学界泰斗王守武、黄昆等人。
在清华的实验室里,他抛出一份名单:“各位老师,我想请这十二位博士加入卓氏研究院。”名单上赫然写着:刚从美国归来的半导体博士周劲松、中科院“863计划”青年骨干徐志远……
微电子所所长一脸凝重地皱起眉头,语气有些不满地对卓西度说道:“小卓啊,你这么做可真是要拆我的台啊!”
卓西度似乎早有预料,他微微一笑,不紧不慢地从口袋里掏出一张支票,轻轻地放在所长面前的桌子上。
“所长,您别生气,这是两千万的科研经费赞助。”卓西度的声音平静而坚定,“我知道您对这些人才也很重视,但我真的非常需要他们。不过您放心,他们的研究成果会优先和清华共享,这对我们双方都有好处。”。”
1991年8月,卓氏研究院正式注册成立,注册资本一亿元。卓西度在海淀区圈下一栋六层红砖楼,挂上鎏金招牌。
周劲松团队带来美国贝尔实验室的cmoS技术雏形。在开业典礼的当天,卓西度站在舞台中央,面带微笑,意气风发地向台下的众人宣布:“我们的研究院将不会设置 KpI(关键绩效指标)!”他的声音铿锵有力,仿佛在向世界宣告一个全新的理念。
这句话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人群中引起了轩然大波。台下的观众们先是一愣,随即爆发出如雷般的掌声和欢呼声。这个决定对于许多科研人员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福音。他们不再需要被繁琐的指标所束缚,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去攻克那些看似不可能的难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