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清皓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5章 续写昨天内容,深秋情结,陈清皓,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七律
麦秋
风吹小麦溢清香,麦浪翻腾滚滚长。
细雨泽苗苗壮健,阳光哺麦麦金黄。
收割抢种忙三夏,鼓乐山歌响四方。
颗粒硕肥抿嘴乐,丰收美酒醉心房。
冬小麦都是去年秋播,今年夏收,春风送暖,雨水浇灌,麦苗迅猛生长,绿油油的麦田就像大海一样波浪翻腾,此起彼伏,美丽如画!当夏季到来的时候,阳光充足,麦子很快就熟了,这时的麦子就是一片金黄,香飘万里!农谚说“麦熟一晌,蚕老一时”,说的是小麦成熟的很快,一晌的时间就有大变化,这句谚语提醒农民麦子熟了必须抓紧时间收割,不然麦粒会“炸”落地里,之所以收割麦子很忙很累就是因为时间紧迫,收割了麦子还要赶紧种玉米。每颗麦粒都有一条沟,横看就像人抿着嘴巴在微笑,麦粒没晒干之前肥嘟嘟的甚是惹人喜爱,粒大肥硕产量高,粒小干瘪产量低。三夏是指:夏收、夏种、夏管。为了帮助农民抢收,学校组织学生到附近的村庄割麦子,同学们都很乐意去,因为中午有白面馒头吃。麦子收割结束后,老师布置了以麦秋为题写诗的作业,启琨便写了这首七律《麦秋》。
七绝
粮囤 二首
其一:
粮丰囤满耸霄云,囤囤排排若囤林。
赤豆高粱红艳艳,珍珠似米谷如金。
其二:
粮似金银囤似山,我登囤顶手摸天;
扯条云片揩揩汗,借火太阳抽袋烟。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五谷杂粮五颜六色:有金黄色的玉米、水稻、谷子、大豆;有赛如珍珠的白玉米、白高粱;有火红的红高粱、赤小豆;还有绿色的青豆、绿豆……等等。粮食在生产队的场上晒干后装进粮囤里,粮囤由荆树条编的“囤底”和用芦苇编织的“茓子”组成,粮囤粗细高低不同,一般囤底直径两米多,往囤里装粮食时,随着粮食越来越多茓子也一圈一圈的呈螺旋形上升,越往上越粗,粮囤呈倒置的圆台形,一般两三米高。农民总是先完成交公粮的任务以后,再分自己的口粮,那时一般农民的口粮都不够吃,农民最大的心愿就是粮食增产丰收,让全国人民吃不尽、用不竭。那时到了秋收时节,学校放秋假,要求学生去生产队参加劳动,上述七绝《粮囤二首》是程启琨在生产队场上参加劳动时创作的,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粮食大丰收、粮囤成排成群、高耸入云的壮观场景。
七绝
深秋清晨山峰即景 二首
其一:
东海日头刚努嘴,西山顶上半边红。
南国细雨温情暖,北域雪飘寒意浓。
其二:
日出笑脸照群山,遍野金黄秋意寒。
热汗淋头柴担舞,歌声伴我返家园。
程启琨经常在黑蒙蒙的凌晨上山打柴,天大亮时太阳刚出来便担柴回家。一个深秋的早上,他打完柴准备回家,感觉有点累,便在一个山峰上小憩,一边用衣袖擦抹头上热气腾腾的汗珠,一边极目远眺:火红的日头在东方的地平线上刚一露脸,那闪亮的明眸凝视着壮丽的河山,霞光万道,甚是壮观美丽;他蓦然向西望去,见西山顶上红光一片,犹如山顶盖上一层红绸,又像新娘头上的红盖头,非常迷人;再观南方,云雾蒙蒙,细雨浓浓,鱼米之乡,情深意长;又往北看,遥远的塞外群山叠嶂,寒风萧萧,想这个季节早已雪花飘飘,漫天皆白了,寒流总是从北方吹来,使气温下降。祖国幅员辽阔,江山如画,令人陶醉,这如诗如画般的清晨美景,使程启琨心胸豁然,有感而发,便写了七绝《深秋清晨山峰即景二首》,先写了第一首,后来又觉得这首诗写的是远景,既然是深秋清晨在山上打柴,应该写一首与打柴相关的诗,因此又写了第二首,生动地表现出程启琨深秋清晨上山打柴、挥汗如雨、挑着担、唱着山歌、高高兴兴回家的场景。
植树
青山高,
人满坡;
有教师学生,
有姑娘小伙。
仲春嫩寒冷,
植树激情热;
热!热!热!
甩开膀子棉衣脱。
头上热气节节高,
脚下汗珠滴滴落。
我追你,
你超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