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5章 石碑胡同
南溪仁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365章 石碑胡同,重回过去,我做曹贼那些年,南溪仁,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车子就往左一拐进了西交民巷。
其实细想吧还是挺有意思的,西交民巷这一段是个弧线,跳过去对面的东交民巷在等距上也是个弧线,两边嘎嘎对衬。
也不知道这只是一个巧合,还是特意这么设计的。
巷子里瞅着有点乱,别看这段路出去就是大会堂,一点也不影响这里的乱七八糟脏乱差和路面坑坑包包。
路边的房子都改成了门市,有老房子,也有新建的砖房,还有搭建的简易房。
里出外进的既不统一也没有什么标准,就特别灵活自由。
不少房子前面都还是黄土地,乱七八糟的堆着一些杂物还有垃圾。
再往前走就是二十八中的后门,从这里往前马路的两边看上去就要整齐不少了,路边都是树木。但也就是这一段。
路左是二十八中的住宅区和农行家属院儿,右边是人行的家属院儿,明显就要大的多。
走到人大西路这边,路口左边是一片老房子。
这片老房子可就有名了,是国内最早的银行,户部银行的旧址,后来叫大清银行,是清朝的国家银行。
民国的时候改叫中国银行。
就是现在中国银行的前身了,那时候东交民巷是使馆区,西交民巷是国家金融区,在历史上都有着浓重的笔墨。
“往左走,顺着红井胡同转回去。”
“前面西大街不看看吗?”小武一边打指示灯拐弯一边问了一句。
“西大街有什么好看的,不用看。”
西大街那边是京城电力公司,电力公司办公那地方是一九零五年成立的京师华商电灯股份有限公司的旧址。
旧址的占地规模不小,原来是发电厂加办公楼,两翼在西大街和人大西路上展开把人行家属院包在了里面。
整块地这会儿已经被电力公司盖了新楼。
那楼也不知道是找谁设计的,看着感觉就有点奇怪,整的说洋不洋说中不中土了巴唧的。
红井胡同有两条,分为前红井和后红井,这地名明代就有了,起因是一口小庙里的水井,因为在庙里井口是红色的。
两条胡同看过去基本都是红砖瓦房,有的人家还修了围墙,和房子一样砖头都直接祼露着,瞅着红彤彤一片,还不整齐。
当然也有老房子,被夹一片红砖中间,房子有高有低,院墙有高有矮,满眼都是煤棚子加上歪斜的电线杆子,扯的乱七八糟的电线。
后红井胡同这会儿可不是大马路,是真的就一小胡同,两边都是杂乱的房子还有小店小铺。
溥侊和雪艳琴原来就住在这地方。
太乱又窄,车子进不去,张铁军就在胡同口往里看了看。
“走吧,建设部,咱们也去跑跑项目章,我听说像这种大点的项目一共得盖二十多个章,也不知道真假。”
“想知道还不容易呀?”小武接了一句。
“怎么的?”张铁军问他。
“你不去就行了呗,让个生脸去办,保准儿被折腾的腿儿细。”
“那可不行,”张铁军摇摇头:“这个可得抓紧,没时间拖呀,赶紧定下来开建,这都耽误了一冬天了要。”
“那你还说这个干啥?你去了别说二十来个章,一百个也不用跑啊,不得直接盖好了送过来?”
建设部的办公地址有点远,在三里河那边儿,已经是二环外了,在二三环中间那地方。
建设部的办公楼其实应该叫大院,人家建个办公大楼都是占地多少多少平方米,这里不是,这边儿占地十公顷。
它就不是一栋楼,而是一个楼群,是和当时的四部一会一起建起来的,属于近代历史着名建筑之一。
主楼楼体是七层砖混结构,三段式大屋顶的外观,主楼和配楼之间有过街骑廊,使用了大量的中式雕刻和镶嵌技术。
张铁军在路上给秦哥还有景海洋打了电话,让他们带上材料到建设部这边汇合,又给建设的林部长去了个电话,问他在不在家。
结果是不在,林部长去了申城调研,叶副部长在家。
叶副部长是原来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部的部长。
八八年城建和环保部被分拆为建设部和环保总局,他留在建设部担任正部级常务副部长,其实就是主持工作。
林部长的主要工作在计委那边儿,属于兼职。
这个林部长是一零一的亲侄子,亲爸也嘎嘎厉害,看看他去世的时候守灵和抬棺的都是谁就知道了。
建设部的大门口是个小型广场,也是停车场,张铁军就让车在这里等一会儿秦哥他们。
他过来就是打个前站,具体的事情还得秦哥和景海洋两个人跑。
他在想是不是有必要再要一个秘书,这俩人好像有点太忙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