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微笑的鱼A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666章 享节愍太子庙乐章之五《武舞作》,夜读全唐诗,A微笑的鱼A,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 雍雍:和洽貌。
? 寇戎:指敌寇。
? 三边:泛指边疆。
? 四海:指天下。
? 睿图:指皇帝的谋划。
译文
武道确实是和洽的,自古以来就是用来扫平敌寇的。剑光挥舞如闪电,旗影排列似彩虹。雾气消散,边疆平静,海波澄净,天下太平。皇帝的谋划如今已很昌盛,大家一起舞蹈来歌颂皇家的风范。
在大唐盛世的灿烂华章里,军事力量与国家治理相辅相成,共同铸就了那个时代的辉煌。而祭祀活动,作为唐代社会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对先辈的缅怀、对国家命运的祈愿,也成为展现国家风貌与民族精神的特殊舞台。《郊庙歌辞·享节愍太子庙乐章·武舞作》这首诗,恰似一把精巧的钥匙,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唐代军事文化与家国情怀世界的大门,透过它,我们得以领略那个时代雄浑壮阔的军事风采、对国家统一稳定的执着追求,以及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
“武德谅雍雍,由来扫寇戎”,诗篇开篇,便以一种庄重而豪迈的笔触,点明了武德在唐代国家战略中的核心地位。“武德谅雍雍”,“谅”在这里表示确实、诚然,“雍雍”则形容和谐、庄重的样子。这句诗生动地描绘出唐代所推崇的武德,绝非简单的武力征伐,而是一种兼具威严与秩序、庄重与和谐的军事理念。一支训练有素、纪律严明的军队,在保家卫国的征程中,不仅展现出强大的战斗力,更彰显出一种有条不紊、进退有度的风范,这便是武德的真谛所在。“由来扫寇戎”,则清晰地阐述了武德存在的根本目的。自古以来,抵御外敌入侵、扫除贼寇,维护国家的和平与安宁,便是军队的神圣使命。在唐代,尽管国力强盛,但边境的安全威胁始终存在,突厥、吐蕃等势力时常侵扰。正是凭借着这种强大的武德,唐代军队南征北战,为国家的稳定与发展保驾护航,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无数英勇的篇章。此联不仅展现了唐代对军事力量的重视,更体现了其以武卫国的坚定决心。
“剑光挥作电,旗影列成虹”,诗人的笔触由此转向祭祀仪式中的武舞表演,为我们勾勒出一幅震撼人心的壮观画面。在这场祭祀活动中,武舞是对唐代军事力量的一次艺术化呈现。“剑光挥作电”,舞者们手持利剑,身姿矫健,每一次挥剑,那闪烁的剑光仿佛划破夜空的闪电,耀眼夺目。这闪电般的剑光,不仅展现了舞者们精湛的剑术,更象征着唐代武士们的英勇无畏和强大的战斗力。他们在战场上,正是凭借着这样的勇猛与果敢,让敌人闻风丧胆。“旗影列成虹”,与此同时,伴随着舞者们的动作,一面面旗帜在空中舞动,它们排列整齐,色彩斑斓,宛如天边的彩虹一般绚丽夺目。旗帜,作为军队的象征,其整齐有序的舞动,不仅展示了军队的严明纪律,更彰显出一种众志成城、团结一心的气势。在战场上,旗帜就是士兵们的精神支柱,指引着他们前进的方向。通过这两句生动的比喻,诗人将武舞的磅礴气势和象征意义展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仿佛亲眼目睹了那场精彩绝伦的武舞表演,也感受到了唐代军事文化的独特魅力。
“雾廓三边静,波澄四海同”,诗的意境在此处陡然一转,从对武舞的精彩描绘,过渡到对战争胜利后和平景象的赞美。“雾廓三边静”,“三边”在古代通常指的是边境地区,这句诗描绘了边境的雾气消散,一片安宁平静的景象。曾经,这里是战火纷飞的战场,充满了硝烟与杀戮;而如今,随着唐代军队的英勇奋战,成功击退外敌,边境重归宁静,百姓得以安居乐业。“波澄四海同”,“四海”则泛指天下,这句诗进一步描绘了四海之内波涛平息,天下大同的和谐画面。战争的结束,不仅带来了边境的安宁,更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与稳定。在唐代统治者的努力下,全国上下一片祥和,各民族之间和睦相处,共同为国家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此联通过对和平景象的生动描绘,体现了唐代对国家统一和稳定的不懈追求,也表达了人们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与珍视。
“睿图今已盛,相共舞皇风”,诗篇在最后,将情感推向了高潮,表达了对国家繁荣昌盛的由衷赞美和对未来的美好期许。“睿图今已盛”,“睿图”指的是皇帝的谋划、治理国家的方略,这句诗高度赞扬了唐代统治者的英明决策和卓越领导能力。在他们的治理下,国家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状态。“相共舞皇风”,描绘了一幅举国欢庆的画面,人们在这繁荣的盛世里,共同起舞,歌颂着大唐的辉煌。这不仅是对国家繁荣的庆祝,更是对民族自豪感的尽情抒发。在唐代,国家的繁荣与个人的命运息息相关,每一个人都为自己身为大唐子民而感到骄傲。通过这两句诗,诗人将对国家的热爱、对统治者的敬仰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期望融为一体,展现出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