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接人
泣血染长衫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2章 接人,1960:南锣鼓巷街霸,泣血染长衫,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同样在一旁看着的还有初到京城的肖冉,首都这样的大城市仿佛对她到处都很新奇。
就连人满为患的火车站都是如此。
“冉冉,你吃饱了吗?”陈泽见两人估计还要吵一会,转头问小姨子肖冉。
肖冉点点头,随后又不确定地摇了摇头。
从地上地麻袋里拿出一块硬邦邦的鱼干,自己塞进嘴里一块,又递给陈泽一块。
对于这个不爱说话的小姨子,陈泽还是比较喜欢的。
虽然同样因为家庭原因,不太爱讲话,但比起家里的陈花花,至少人家学习好。
小丫头学习好,自然不能浪费。
这次来是陈泽和肖红商量,准备将她带过来,在京城这边找个学校,顺便找李云,李霏帮她补习一下,看看能不能冲刺一下大学。
肖冉的脸有些灰扑扑的,有些长期营养不良的感觉。
其实这个时代的大多数都是这个样子,有人说大院子弟眉宇间有种和普通工人子弟不同的气质,很容易判断;也有人说,狗屁的眉宇,还挺文雅,根本不用,区分大院子弟和普通工人子弟,看体格就够了。
事实确实是这样,吃不饱才是这个时代的常态。
肖冉身上的衣服倒是新的,前几年还在东北林场工作的时候,每次出差到临安,肖红总是会白嫖几件针织厂的衣服,给家人寄回去。
肖冉身上穿的应该就是。
“人走的差不多了,咱们也快点走吧,要不等下一班车到了,就又该堵了。”
人群堵得快,散的也快。
短短几句话功夫,虽然还未完全散场,但缓缓通行已经不成问题。
陈泽帮两个女孩子扛起麻袋,一马当先开路。
几人跟在人群后面缓慢前行,陈泽好奇地问道:
“麻袋里面是什么?带了这么多东西?都是鱼干吗?”
“不是,就两袋是,其他都是些衣服,被子什么的,还有些家里的东西。”
“那也太多了。”
陈泽能明显感觉到几个麻袋都不轻,跟搬家似的。
他不清楚两个女孩是怎么把这么重的麻袋一路带上车,而后又带到京城的,这么沉,这么多,瘦小的躯干,拖着也累啊。
“嗯,能带的东西都带过来了。”
肖红的情绪明显不高,似乎是有些难言之隐,暂时不方便当着奶奶和妹妹的面说。
只是淡淡地回复了一句,便止住了话头。
陈泽看出来了,也没有追问,只当是肖红不想说,于是便换了个话题。
几人扛着大麻袋,拖拖拉拉,跟随人群来到了外面。
陈泽叫了一个三轮。
随着开放,越来越多人开始探索,火车站蹬三轮就是一个成本低,生意不错地活。
只要家里有个三轮车,吃过早饭蹬着三轮来到火车站,找棵凉快点的大树一停,跟人聊起天。
有生意了做,没生意了歇,一天多多少少也能挣个一块,五毛,运气好了,还能多挣一块,给家里孩子买二两肉解解馋。
“爷们儿,一趟多少钱?”陈泽拍醒一个树下盖着草帽歇息的年轻小伙。
小伙被人搅了美梦也不恼,见生意上门,热情开口:“您到哪儿啊?”
“南锣鼓巷!”
“哟,那不近,好几里路呢!”
“多少钱?”
“就算您八毛吧,毕竟您有这么多东西呢。”
“五毛,我俩不坐,我俩骑车。”陈泽指了指自己的自行车。
蹬三轮的小伙子想了想,没多犹豫点头同意:“行,上车吧。”
如果是陈泽自己,可能就不还价了,可即使是五毛钱,老太太还是不禁心疼,嘴里唠叨着要走过去。
陈泽和肖红好劝,骗老人说京城大得很,路几十里,走到天黑也走不过去,老人这才不情愿的坐上车。
“爷们儿,这你媳妇儿啊?有福气啊!”
蹬三轮儿的小伙子很畅谈,就是话有点儿多。
陈泽与之同行,听到这个问题,犹豫了一下,还是点了点头。
“爷们儿,嫂子哪里人啊?”
“闽省的。”
“哎呦,那可不近啊,好几千里呢,这么远咋认识的?”
“知青下乡时候认识的。”
“下乡认识的?那爷们儿你也算是有情有义的汉子。”
......
陈泽和小伙子聊了两句,互相问了对方户口本儿,他这边是有真有假,对方那边就不知道了。
火车站到南锣鼓巷,抄近路也得七八里,五毛钱是真的不贵。
主要还是刚开放,人心还未变,环境也未有大的变化。
不过,陈泽知道,这种情况也维持不了多久,蹬三轮这个不起眼的行当,马上就会迎来大涨价。
再过个两三年到了八二年左右,南锣鼓巷离他家不远的地方,就会出现一个名人儿。
一位住在南锣鼓巷,姓爱新觉罗的皇室贝勒,溥仪堂弟之子,退休后蹬三轮儿,一天挣75元的消息,不胫而走。
京城大街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放下面子蹬三轮儿。
直到后世,人们出行已经有出租车,公交,地铁了,蹬三轮这一行业仍未消失,反而从交通服务业,转行到了旅游业。
一小时150,坐上三轮儿带您逛京城内城。
甚至葛优的电影里,演关于这个时代戏时,也出现有蹬三轮的剧情。
......
肖冉跟着坐在三轮上,和咸鱼干挤在一起。
闻着路上清新的味道,看着绿树成荫的街道,斑驳的阳光透过树叶,照在她营养不良的脸上。
每拐过一个弯,蹬三轮的司机,就会骄傲地指着不远处地院落,讲起这是哪个哪个王爷的府邸,那是哪个哪个名人的宅院,这个建筑是什么什么,那个建筑是做什么用的。
一个个课本里才会听闻的名人,才有见到的建筑,竟然真的一个个就出现在了她的手边。
这让她感觉十分新奇,就像是走进了电影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