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港沉沙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62章 马可·波罗游记,跟着姓名学国学,青港沉沙,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就在忽必烈与与阿里不哥兄弟阋墙的时候,汉人官员、益都行省(今山东青州市)李璮趁机起兵叛乱,被迅速镇压。这次看似不起眼的叛乱,引起了忽必烈对汉人的猜忌,决定性地影响了此后元朝政府对汉人的态度。
平定叛乱后,忽必烈一方面加强中央集权,一方面废除汉人的世袭制,收回汉人军将兵权,并在各级地方政府起用色目人以牵制汉人权力。
公元1264年,忽必烈取《易经》“至哉坤元”之义,改元“至元”。公元1271年,他又取“大哉乾元”之义改国号“大元”,由大蒙古国可汗变身为元朝皇帝。
就在这一年,一个名叫马可·波罗(约1254年—1324年)的意大利少年,与其父亲乘船从意大利威尼斯出发,经由地中海、黑海和波斯,越过广阔荒凉的伊朗沙漠,跨过险峻寒冷的帕米尔高原,一路跋山涉水,向遥远而神秘的东方国度出发。公元1275年夏天,他终于抵达元朝上都开平府,并立刻被这美丽繁华、辽阔富裕的国度征服。
马可·波罗很快学会了蒙古语和汉语,并在朝廷当官,穿上了尊贵的银印朱绂。他在中国居住十七年之久,走遍了中国的山山水水。中国山河越壮丽,他越发想念自己远隔重洋的家乡意大利。
1292年春,马可·波罗受元朝皇帝忽必烈的委托,护送一位蒙古族公主到波斯和亲,在完成使命后顺道返回故乡威尼斯。
马可·波罗回归后,参加了威尼斯与热那亚的战争,被俘虏。所幸出征虽然凶险,结果还算幸运。他在狱中遇到了作家鲁斯蒂谦,于是经他口述,由鲁斯蒂谦整理出了着名的《马可·波罗游记》,又名《东方见闻录》。
他在游记中盛赞了中国的繁盛昌明:宏伟壮观的城市、繁华热闹的市集、发达的工商业和在市面流通的纸币等等。
作为中西文化交流史的重要着作,《马可·波罗游记》不仅是西方人最早了解中国的窗口,也是中国人了解元代历史的参考文献。它的出版发行,向西方展现了神奇迷人的中国文明,对十五世纪以来的欧洲航海事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意大利着名航海家哥伦布在熟读此书后,对中国的文明富庶极为向往,由此开始了他横渡大西洋的航海之旅。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等人也是在读了《马可·波罗游记》以后,纷纷出海探险,有力促进了中西方的文化交流。
然而,有人怀疑马可·波罗也许从来没有到过中国,因为书中存在不少疑点。也有人认为,也许马可·波罗不是某个特定的人,而是一批由西方来东方交流的先驱者的统称。
至少,除了这本游记以外,在中国的史书中从未出现过马可·波罗这个人。这也许是因为元朝刚刚成立,忙得无暇记录这位外国旅行者的言行。
当传说中的马可·波罗在中国四方游历时,新王朝正忙着革新制度、稳固政权。他们设立了中书省、御史台和枢密院,这是蒙古部落时代从来不曾有过的行政机构。
为加强中央集权,忽必烈在继承唐宋旧制的基础上,对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进行了创新。他将宋代的路改为道、州升为路,县则升为州,并在道之上建立行省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形成省、道、路、州(县)四级地方行政制。
行省,是“行中书省”的简称,意即为中书省的地方派出机构。民间多简称为“省”,湖南省、湖北省的省。
元朝政府在采取中原封建王朝体制的同时,也保留了许多部落时代的体制。有些制度明显是落后的,比如分封采邑制、驱奴制。有些则难以辨别究竟是体制的落后,还是时代的进步,如蒙古贵族继续沿用的世袭选举制度,这是不是看起来相当眼熟?
选举有风险,耳朵需小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