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明朝——堡宗二三事(三)
菇菇咕咕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25章 明朝——堡宗二三事(三),视频穿越时空后,我粉丝破亿!,菇菇咕咕,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他这个皇兄到底还是复辟了!是谁帮了他呢?那些不满于她的大臣,还有后宫的皇太后!
既然自己先得知了消息,难就怪不得他先动手喽!
【而朱祁镇自然就被瓦拉大军抓住了!】
抓!住!了!短短几个字在朱元璋耳边回荡,他气的将杯子摔在地上!
天知道他有多瞧不起宋朝那几个窝囊货,可是没想到啊!他朱元璋的子孙里竟然也出了这么个货色!
永乐年间
朱棣此时也是无话可说了,这可是一口气打包走了大半个朝堂啊!
这个清空朝堂的能力,细数前面几个汉人王朝,就算是徽钦,恐怕也是比不上的吧!
“老大,你说,”朱棣不确信地问道:“这个朱祁镇真的是咱们老朱家的孩子吗?”
有没有一种可能,是有歹人偷偷潜入皇宫,用瓦剌血脉换走了皇子?朱棣现在是真的觉得这种可能性很大!
宣宗时期
朱琼真痛苦地闭上了眼。
皇帝带走的军士应该是那时能征调的最精锐的部队了,这样的军队都被吃掉了,瓦剌会知足吗?
他们会不会继续向前?那么北京怎么办?还能保住吗?
【土木堡之变中,朱祁镇兵败被俘,京师精锐就此覆灭,消息传回来后,京中人心惶惶,朝中谨慎的官员乱成了一锅粥。
毕竟跟着皇帝走的精锐都打不过瓦剌大军,那么北京剩下的那些兵卒肯定也不是瓦剌的对手啊!
所以主张南迁的言论甚嚣尘上。】
朱元璋被气得完全坐不住,来回踱步,看着地上跪着的太监都想要上去踹一脚。
太气人了!这些人居然动不动就想迁都!
迁回南京要怎么样?难道要像宋朝那样来个南明北明?一辈子都龟缩在南地?
【这时候兵部侍郎于谦站出来反对,“言南迁者,可斩也!”
京师是大明天下的根本,一旦动了,那么就失去了一股子心气儿,可能就会像是晋朝,宋朝那样,一辈子待在南边了。
他的观点得到了吏部尚书王直等人的赞同,才算打住了南迁的势头。
监国的朱祁钰也是顺水推舟,大明就这样进入了备战状态。】
朱元璋这才舒了一口气,虽然北京不是他选择的京都,但是时移事易,那时候的北京所担当的职责定是重要的。
宣德年间
朱瞻基眼睛一亮,哎呀,于谦是靠谱的!
于谦是永乐年间的进士,当年朱高煦在乐安州起兵谋叛,他任命于谦为御史,让他数落朱高煦的罪行,在于谦的声色震厉下,朱高煦被骂得抬不起头。
而且在为官上,于谦也很是清明,有他和王直在,他是放心的。
【于谦虽然暂代兵部尚书的职位,但是他是无法指挥军队的,所以朱祁玉专门下令,让在京的各营将领受于谦节制,凡将士有违抗军令者,于谦有先斩后奏之权。
于是于谦顺理成章的担负起了北京保卫战的指挥工作。
他先是抽调多地军队,先到粮草重地通州取粮,再带着粮草到北京,一口气解决了兵员和粮草的问题。
于谦还举荐了被贬官的石亨为京师总兵官,范广为京师副总兵官。
一番紧锣密鼓的调兵遣将之后,各地援军日夜兼程赶赴北京,于谦也在不久后正式升任兵部尚书。】
朱元璋点点头,对,就这样稳扎稳打,很好!
这个于谦不错!
永乐年间
在身边人的提醒下,朱棣也是想起了于谦这么个人,“这个于谦,居然还有这样的才能!”
人才啊!大明最是缺少人才了!
朱棣已经琢磨着要不要把这个于谦调到身边培养一番了。
宣德年间
朱祁镇终于走进了大殿,朱瞻基还是先问出了自己的不解之处:“你出去打仗,带那么多文官干嘛?”
大臣们:“……”问得好,这也是我们想问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