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苏堤春晓(一)
菇菇咕咕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86章 苏堤春晓(一),视频穿越时空后,我粉丝破亿!,菇菇咕咕,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但是心中还是琢磨开了,这个批完再拆开的名字的做法还挺不错的。
众位被类似“我的国公父亲”“我的宰相伯父”“我姓崔,清河崔氏的崔”的科举文章坑害得不轻的文人们羡慕的都要流口水了。
一书生道:“如果你我身在宋朝,是不是就会好多了?”
另一书生扇了扇扇子,笑道:“可是那大宋的风评可不是太好,天知道会发生什么?”
“说的也是,还是希望咱们大唐能像宋朝一般把名字遮盖住吧。”
宋朝
尴尬的欧阳修:“……”
难为情的曾巩:“……”
倒霉的苏轼:“……”
【虽然闹了一场大乌龙,不过最后的结果还不错,苏轼被顺利录取,还因此成了欧阳修的门生。
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他每有新作,立刻就会传遍京师。】
天幕下,王安石摩挲着茶盏,不屑的冷哼道:“苏子瞻,狡诈之徒。”
原来就是那场科举文章,欧阳修对苏轼文章中采用的典故好奇,苏轼便告诉他这典故出自《三国志·孔融传》。
结果就是欧阳修翻烂了书也没找到这个典故,再次询问苏轼后,才知道这是苏轼学习孔融编造出的一个典故。
欧阳修不在意,甚至觉得这样的这样的苏轼非常的豪迈、敢于创新。甚至还称赞苏轼:“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当然了,现在嘴硬的王安石还不知道,在原本的世界中,自己是怎么给他讨厌的“奸诈之徒”求情的。
【但是好事多磨,在苏轼正要大展身手时,突然传来了苏轼和苏辙母亲病故的噩耗,二个兄弟只能随着父亲回乡奔丧。
守满了丧期回京的苏轼,也没有就此沉寂,兄弟两个得到了欧阳修的赏识,被推荐着参加了制科考试,这场考试中,苏轼的策论依旧写得很好,被定为第三等。
这个制科考试是唐宋的一种特殊考试制度,不定期举行,且程序繁琐选拔严格。
有多严格呢?南北宋加到一起三百多年的历史,科举出来四万多的进士,而制科考试只举行了二十二次,成功通过的人不过四十人。
而且这个第一等与第二等都是虚设的,所以第三等就是实际上的第一等。
而整个宋朝的制科考试中只有苏轼得了第三等,所以苏轼也被称为“百年第一”。
据说,宋仁宗看了他的策论,也称他是宰辅之才,还授他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人生嘛起起落落落落落”
“这么牛的吗?”
宋朝
赵匡胤被这样一位人才喜的不行,前朝的诗人有那般才华,但少有策论写的好的诗人,这个苏轼的策论能得一个 “百年第一” ,当真是厉害。
见赵匡胤一片的欣赏之色,赵普说道:“陛下,这位苏东坡初出茅庐之时的策论就能引人赞叹,那么稍经打磨,必定是位大才。”
赵匡胤也是感慨:“说的不错,这人的诗文如何我还不知,但是这政治见解定是不俗,这样的有才之人在仕途定是比杜工部顺遂的。”
赵普点头说道:“定是如此。”
【有大佬看好,还被顶头大boSS记住了,那按理来说,苏轼之后的仕途肯定是要一帆风顺了。
但是他的运气是真的不好啊!
在他事业蒸蒸日上之时,他的父亲过世了!于是苏轼兄弟又得扶柩还乡,守孝三年。】
“倒霉倒霉倒霉倒霉”
“太惨了”
汉朝
刘彻挑了挑眉:“他这时候几岁了,该不会大好年华的全在守孝吧?”
“十九岁上京,这时候大概也就二十多岁吧。”最好的时候轮番守孝,那等他回到朝堂时,还会有他的位置吗?
就算是才子,可朝堂之上又有谁不是大才呢?
天幕不是也说了吗?苏轼那一届科举阵容豪华,人才济济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