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饮食(一)
菇菇咕咕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71章 饮食(一),视频穿越时空后,我粉丝破亿!,菇菇咕咕,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而王祯在《农书》中也提过,北人称萝卜有四种名字,春天叫“破地锥”,夏天叫“夏生”,秋天叫“萝卜”,冬天叫“土酥”。
华夏历史悠久,各个朝代的礼仪风俗都会有所不同,所以不管是今人还是古人,因为欠缺某些饮食知识形成“盲点”,也是很正常的。
比如说,同样这句诗,南宋的蔡梦弼就将“酥”解释成了牛羊乳。】
蔡梦弼:“……”在我之后的文人都解释对了,这岂不是显得我很呆?
王祯也很是开心,他之前看天幕的时候,那些书籍什么的这个失传,那个没有记载,早就在想着自己的书能不能传下去。
“还好!还好!”大概是比起医书那些,农书还是受重视的。
清朝
“仇兆鳌?好哇,看来仇兆鳌的《杜诗详注》作的不错啊!”
康熙是真的开心了,仇兆鳌的《杜诗详注》脱稿后,送过来给供他御览过的。
说仇兆鳌注释的正确性,他脸上也有光。
【而且传统的饮食观并不把饮食的要义归结为一种维持生命的手段,而是愿意投下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准备并享有这一过程,因为饮食行为本身就很有意思。
中华美食的特色,在准备过程中,主要表现为讲究用料,讲究刀工,讲究调味,讲究火候,技法多样等。】
对于这话,百姓们就有了不同的意见。
“做饭有什么意思?要是可以到了饭点就能吃上现成的饭就再好不过了!”
“那女子恐怕是不曾做过一大家子的饭,不然也不能说得那么轻巧。”
对于大部分的平民百姓来说,做饭就是劳碌了一天还得继续劳碌,这并不是什么趣事而是生活的负担。
【比如肉类动物的选料,从先秦时代就会按照种类、年龄、性别,及不同部位分档取料。
在高级宴席上就会专门选取小羊羔、小牛犊、小猪仔等肉质细嫩的家畜。
再比如制作鱼鮓,要选春秋两季的鲤鱼,净肉要在一尺半以上,皮骨坚硬者不取。
而刀工呢,要求快、准、匀, 交错运用直刀、片刀、坡刀、花刀,将原料加工成片、丁、丝、段、茸、泥、末……以求“入味”且美观。】
“做个饭竟还能有这么多说法?”
“不愧是富贵人家啊,做饭都这么多讲究。”
“做个饭不就是为了吃?怎么还追求起美观了?”
【而说到调味品,那就得追溯到商周了。
《商书·说命》有“若作和羹,尔维盐梅”,强调了“盐梅”作为调料对制作“羹”的重要性。
周代也有专门的掌管制醋的官“醯人”,还有使用十分普遍的“酱”。
战国时期,香料“椒”就已经可以做调味品了,屈原的《九歌·东皇太一》中就有“奠桂酒兮椒浆”的句子。
《招魂》中还出现了“柘浆”与“蜜饵”,说明这时的“糖”也成为调料之一。
有了酱、醋、糖、盐、香料等基础原料,我国饮食中的调料配制就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精致,并由此形成了不同菜系不同滋味的特色。】
明朝
朱元璋托着下巴,细细思索,这后人对前朝的研究,靠的不仅仅是那些物品与书籍,还有那些文章诗句。
有些诗句,即使是他这个没啥文化的粗人,也能听出来不是什么上好的句子,可后人还是会细细研究,然后娓娓道来。
这也是稀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