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棹清歌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10章 人情冷暖,棹渡,一棹清歌,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奶奶是志军的精神支柱,他是奶奶抱着求人喝百家奶长大的,所以他的生命里自带大爱的使命。疯娘给了他生命,奶奶抚养他长大。去了张叔叔家两年回来后一直和奶奶弟弟相依为命。奶奶教他正直善良诚实,教他做人有所为有所不为,教他脚踏实地做事,亲力亲为的教他医者仁心的祖训和药物炮制的匠人精神。。。
“大树底下好乘凉”,这个家里有奶奶在,志军再大都还是个孩子,他可以在奶奶面前偶尔撒下娇,有什么他不懂的可以骄傲地说“去问我奶奶”,在外辛苦一天回家有热饭热水,家里永远有一盏温暖的灯为他而留。吃了晚饭后给奶奶洗脚,捏捏肩膀,下雨天没事时和奶奶一起在厨房做点好吃的,风雪天里烤着火给奶奶读志刚和月季的来信,或者听奶奶讲过去的事情,那是志军觉得最幸福的时候。
奶奶走了,以后这个家里就只有志军形单影只一个人了,这个家以后就靠他支撑了。志军忍着心里的悲痛,红着眼睛安排着奶奶的后事。他送走了妈妈,送走了爸爸,现在,又送奶奶。志军的心里是难以言说的悲伤。
村里有户有钱人家的老人比奶奶早走一天。有劳力的人都在他家帮忙“挖井”。生产队里中青年都在外面,剩下的劳力不多。按惯例是生产队长是村里大事小情的主事人,要请队长来,由队长安排人手“挖井”。这是白事中最重要的事情。当志军在那户人家找到队长商议时,队长翘着二郎腿,眯着眼睛吸了一口高档烟,待吐出一口烟圈后才淡淡的说,“你看这里我也走不开,这年头不是花钱就能喊到人的哦,要看人家愿不愿意来。你看人家这排场。。。”说着手指夹着高档烟故意伸到志军眼皮底下弹了弹。志军明白了,这是队长拿捏他和这家比花销。出的起更高的钱才请得动他。
农村人惯常在这种最需要人帮忙的大事上动不动就拿捏人家,摆谱、看笑话,看你为难幸灾乐祸。要你低声下气的去求,好烟好酒的招待不说有的还趁机提条件要什么牌子的,有的表面笑嘻嘻,有的干脆不装了,趁机报以前哪天你都不知道怎样就把人得罪了记下的“仇”。就为了享受看你无助无奈求他时在他面前卑微的低声下气的样子,那真比三伏天喝冰水还心情舒畅。
拿捏!是隐藏在人性深处的丑陋。可是谁不需要人帮忙呢?尤其是以前的农村。以前还没见过世面的村民们都守在那一亩三分地里,每家每户的家境都差不多,哪家做红白事都是热心的主动去帮忙,主家象征性的付点辛苦费,一天一包烟,烟的贵贱不论。只是改革开放后人人都忙着挣钱,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什么都以价值计较,以前那种淳朴的“帮忙”再也没有了。
人们会在心里掂量,他家的经济情况,去他家帮忙会给多少钱一天,烟的价格会是多少,这样就计算出帮一天忙能得多少好处?一日三餐的招待如何?所以家庭贫寒一点的找人“帮忙”就很是不情不愿的去,如果主家是经济条件好的,那就不用你请的,主动就去了。还有一种就是换工,可是有的人往往是只记得自己的付出,从不记得别人的帮助。而农村没什么年轻人壮劳力后,换工的也是六七十岁的人。像志军这样的年轻人给人家帮过很多忙,可是轮到奶奶去世他需要人帮忙的时候,人们还是更愿意去有钱人家“帮忙”。
还有一种偏见,对还没有成家的人戴着有色眼镜,即使你善良;而对家族兴旺人口众多的家庭趋之若鹜的追捧。即使奶奶一辈子对人和善,人们也会选择性遗忘。奶奶不在了,她的所有的好就被人一笔勾销了。也即使志军给人帮了不少忙,没有成家的人,在人们眼里是没有多少尊严可言的。
真实的农村就是这么现实。所以,物质决定了人情世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