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川俊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58章 伟明年级,小冥王之神都辟雍院,龙川俊,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气机逆乱当责之脾与肝
脾与胃居中焦,中焦通上连下,为气机升降之枢纽。中风病之气机逆乱,首先表现为中焦气机升降失司,患者腹满腹胀、大便数日不行,甚则呕吐、呃逆,口气臭秽,腑气不通。浊气不能下行,上壅清窍,而致头痛眩晕、烦乱昏迷。
肝主疏泄,调畅全身气机,是推动气血津液运行的重要部位。肝主升主动,对于气机的疏通、畅达、升发十分关键。因此,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津液和调、经络通利,气滞、痰浊、瘀血、风、火无所形成,中风无从发作。
总之,气机逆乱的形成要在肝脾,而中焦升降失常,清气不升、浊气不降,为中风病发病之根本。
调畅气机为治疗中风病的根本大法
《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有云:“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返则生,不返则死”,指出患者中风后气机能否迅速复常是决定病情转归的关键。因此,中医采用通腑泻浊、平肝潜阳、调气化痰、益气活血等治法调理脏腑气机,而达到治疗中风的目的。
其一,畅枢机,验在通腑。只要患者有腑实证,甚至未见腑实证或腑实证不明显,就可加用通腑药。其目的在于调达气机,使邪有出路,中焦通畅,气血津液趋于平和,经脉渐通,防止病势发展、预防中风变证。初期的痰热腑实证,多用生大黄、枳实通腑泻热、畅利中焦、调畅气机。若痰减热消,瘀血阻络为主,则改用酒大黄,加强活血化瘀,缓缓通腑。如气虚腑气不通,则用补阳还五汤加炒枳实、火麻仁等。阴虚腑气不通,用生地黄、当归、桃仁等。阳虚腑气不通则选肉苁蓉、生黄芪等。
其二,舒肝气,平镇肝木。肝郁气逆,风阳火热,亢逆上冲,气血逆乱,直犯于脑,亦为中风病病机之一。因此,疏达肝气,平镇肝木之亢逆,亦属中风病调气之法。凡患中风病,有头痛、眩晕、面色潮红、烦乱多怒、舌质红、脉弦有力者,宜用此法。可沿用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之镇肝熄风汤,方中怀牛膝、代赭石、生龙骨、生牡蛎、龟板为镇肝阳、降逆气之要药,而生麦芽、茵陈、川楝子可疏达肝木上升之清气,也十分重要。
其三,化痰要在调气。痰是中风病之主要病理因素之一,痰浊或痰热内阻、蒙窍阻络,是中风病之主要病机。痰因气而生,气有不调,津不顺行,痰自内生,故治痰亦当先调其气。治气之品颇多,中医处方多用枳实,该药为利气佳品,又善治痰。在温胆汤的基础上,重用枳实,加入开窍通络之品,可治疗中风病中经络证属气机失调、痰瘀互阻者及症见歪僻不遂、肌肤麻木、头晕目眩、舌质偏黯、苔厚腻、脉弦滑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