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且将新火试新茶
自然之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7章 且将新火试新茶,大庆:皇子的截胡人生,自然之美,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粗缯大布裹生涯」。
桑文随之高诵,引起现场不少疑惑与轻蔑。
但第二句出来,
「腹有诗书气自华!」
立刻惊艳全场,赢得一片赞叹之声。
随后完整的诗句被完整吟唱完毕。
这几句简单却深刻的诗词不仅改变了许多人心目中杨万里的印象,也让大家觉得杨万里更具有学者气质。
杨万里激动地几乎说不出话来。
最终李承渊为杨万里赠上这首完整的诗篇: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这一幕成为了诗会上难忘的一瞬间,令所有人记忆犹新。
这首诗的后半部分虽不算特别出色,但这无关紧要。
毕竟,一首诗中有一句能流传千古便已足够!尤其对杨万里而言,后面那些诗句却饱含着李承渊深切的期望,希望他能在科举中金榜题名!这对杨万里来说,无疑是一生的梦想。
此刻,目睹李承渊那如同师长般温和的面容,杨万里首次产生了那种为知己不惜赴汤蹈火的决心!然而因为众人围观,李承渊没有多说。
如同之前一样,他在诗上署了名,并盖上图章,标志着这已是他的第二件成品。
名为《赠杨万里——李承渊》。
随后,李承渊宣布召来第二位获奖者。
这一次同样是他所熟悉之人:京都第一才女范若若!
作为京中的杰出女性,追慕范若若的人不计其数,甚至连皇世子李宏成都对其心怀爱慕。
但于范若若心里,唯敬重和钦佩她那身处澹州同父异母的哥哥范闲,因他是她心目中博学、品德最好的存在。
范若若曾坚信世上无人能比得上她的兄长。
但直到遇见李承渊,这种想法有所改变!她对李承渊最初并无太多印象,因为彼时他深居宫中,少有机会外出。
因此,她几乎没有见过或听到过关于三皇子李承渊的消息。
直到蝶恋花和瘦金体广为人知时,范若方才开始注意到他,并深深爱上了其中的“多情却被无情恼”。
自此以后,她开始密切关注李承渊的一举一动。
尽管期间从流言中听闻了不少关于李承渊逛青楼的负面传闻,一度使她的喜好锐减。
后来,当听说诗会将办,又加之哥哥范闲的好奇之心作祟,促使她决定前来一看究竟。
初见李承渊,范若若竟感到莫名惊喜。
发现他与自己想象中完全不同,不仅容貌出众,气质也更胜一筹!
女性总是对美的事物敏感,因此见到容貌出众的李承渊时,范若若对他好感大增,之前的负面新闻也被暂时抛之脑后。
随着诗会给青鸟所写之诗,范若若既感嫉妒又向往那份由赞美而留名青史的荣耀。
得知轮到自己时,范若若眼神中流露出期待——是会被赞誉外表?还是才华?
结果令她稍感失落,李承渊既未夸奖她外表也未称颂她的才情,而以简练的小诗劝慰她在逆境面前需保持乐观、永不放弃。
即使如此,这首小诗仍旧赢得她的心意,尤其是最后一句话:“最是橙黄橘绿时。” 但这并不是她最初希望的那种表达,范若若一时之间有些惆怅。
最终,她鼓起勇气请求李承渊能否写下赞美的诗歌。
经过短暂思索,李承渊迎向那满是期许的眼神,温柔一笑,“何不这样呢?等到‘尘埃落定’之时,我自会为你赋一首最美的赞诗。”
这一答使得范若若立刻喜笑颜开。
虽然范若若没有完全理解李承渊提到的“尘埃落定”到底意味着什么,但她能够感觉到,他并非在应付她,而是真的有意为她写诗,只是时间未到。
这让她心中感到满足。
得到李承渊承诺后,范若若恭敬地行了一礼,然后告别离去。
整个对话过程短暂而平淡,旁人并未觉察出有何异样。
接下来第三位得奖者登台,但李承渊对她并不熟悉,所以他挑选了不含特殊典故或地方特色的诗词,简单送出。
不久之后,他接连创作了多首词句:“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随着一首又一首的完成,“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这些诗句每一篇都展现出高超的艺术水平,几乎每个字句都能引起现场的一片赞叹。
即便是之前一直对李承渊耿耿于怀的二哥李承泽,也在此刻对他才华横溢的作品表示由衷的敬佩。
虽然李承泽心存复杂情绪,既恨他又爱他的非凡文采,因为他深知这样杰出的人物正是他自己渴望却难达到的境地。
李承泽其实是一位文艺爱好者,对才情出众之人抱有深厚的情感。
李承渊不仅是他引以为傲的对象之一,更是在继承帝位道路上最大的竞争对手。
面对如此矛盾的情愫,他不禁发出造化弄人的慨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